西周|"烽火戏诸侯"是真实的吗?司马迁的记录也不一定真实( 四 )


随着代际的延续,当初开国元勋的后裔们早就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刀兵相见,血亲意识也日益淡薄,地方越来越游离于中央 。所以西周封国在对外开疆扩土的同时,同时也在压缩王室 。没有种种构想出来的妖孽灾变,这个王朝也难逃衰败 。在古本、今本《竹书纪年》这样更接近事发年代的文献中,对于周亡国的描述十分简明:幽王九年,申侯公开联络犬戎与缯国,书中用了十分正是的“聘”字,足见其明目张胆 。周幽王十年,幽王前往中原的太室山与诸侯盟誓,天子不能让诸侯来朝反而前往地方,可见天子威信大跌,但面临压力却又无可奈何 。
这一局面是西周中期以来地方诸侯离心力渐强、诸侯与天子关系恶化的结果,也能从侧面说明天子毫无戏耍诸侯的可能性了 。最后幽王十一年,王师主动讨伐申国但被击败,最后平王的外公申侯和缯国联合犬戎颠覆西周政权 。
西周|"烽火戏诸侯"是真实的吗?司马迁的记录也不一定真实
文章图片
烽燧的弱点
虽然烽火这种声光信号远快于车马传信的速度,但烽燧本身也有种种缺陷 。周幽王就算有烽燧,也未必能有效地传达命令 。烽燧本质上属于接力式的传信方式 。烽燧用不同数目的积薪、苣火、烽火、旗帜表示不同敌军的规模、不同敌情,然后按照烽燧的顺序,将前线的敌情逐步传到后方,从而给将领们以参考,他们一般会派出2-3倍于来犯者的军队还击 。
汉代边军烽火信号级别 。烽分为草烽与布烽,布烽是标帜物,草烽是点燃的柴草 。白天举烽;苣用芦苇扎成,长度不一,夜间点燃,有时汉军要准备大苣彻夜长明;积薪是柴草堆 。根据《汉书》的叙述与有关测算,居延塞烽火传令的速度是每昼夜1280——1440汉里(汉里约合400米),或是每昼1600——1800汉里 。《汉书》中记载,汉朝强盛的时代,运行良好的河西烽燧发出的信息,用一天就可到达辽东是可能的 。
但与烽燧传信的快速形成反差的,是其不佳的稳定性、准确度和保密性 。首先燃料受天气、季节影响大,恶劣天气中烽燧的传信易受影响,“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攻势,可能与牧民趁着天气恶劣、传令不便的机会进攻有关 。
西周|"烽火戏诸侯"是真实的吗?司马迁的记录也不一定真实
文章图片
其次,烽燧的各种信号敌我双方均可目睹 。烽火台白日升烟、夜里举火,但在昼夜交替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信号混乱,匈奴人就有了可乘之机 。根据东汉建武五年的EPT68简记载,在一次边境冲突中,匈奴骑兵在日落时分攻击木中燧,燧长陈阳发出信号,城北燧开始接收信号 。但由于天色变晚的原因,城北燧的人员只看到了烟,而没看到木中燧举起的烽帜 。城北燧候长周褒派属下骑马前去木中燧侦查,结果被埋伏于道上的匈奴人俘虏,最后这些匈奴伏兵还全身而退 。最后周褒被免官治罪 。可见匈奴兵长期与汉人交手,不仅注意到了昼夜交替时有信号混乱这一问题,还识破了烽燧间传信的顺序与方式,最后还活捉了汉军官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