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主持庆历新政,后人称道的包青天包拯支持吗?( 二 )



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主持庆历新政,后人称道的包青天包拯支持吗?
文章图片
《五朝名臣言行录》:宋范仲淹为相 , 锐意改革吏治 , 取诸路监司名册 , 将不称职者姓名一笔勾去 。 富弼在其侧云:“十二丈则是一笔 , 焉知一家哭矣!”仲淹回答说:“一家哭 , 何如一路哭耶!”
当这些辅臣的选拔和派遣不公正时 , 一些品性不好的官员就有可能被任用 , 并被派往地方 , 反而会祸害一方 。 所以 , 包拯强调“苛细矫激之辈 , 屏而不用” 。 范仲淹是在庆历三年十月开始要求派按察使的 , 可见包拯的这封奏书是在他任监察御史里行时提交的 , 那时说话没什么分量 。 其实包拯只是就事论事 , 对改革派的一些政策进行查遗补漏 , 但此时正是紧要关头 , 包拯的上奏反而会得到一些保守派的支持 , 转而用来攻击改革派 , 这就是政治斗争的可恶之处 。

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主持庆历新政,后人称道的包青天包拯支持吗?
文章图片
包拯提出的建议 , 宋仁宗也不能忽视 。 宋仁宗作为皇帝 , 他担忧的事情是辅臣的权力太大 , 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 , 这些辅臣偏偏大多数又都是改革派提拔的 , 这就表明改革派通过这些辅臣控制地方 。 这种做法会使得改革派的权力无限加大 , 对皇权构成威胁 。
庆历四年(1044年)下半年开始 , 范仲淹、韩琦等人纷纷被贬出京城 , 新政逐渐被废除 ,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也落下帷幕 。 包拯却在庆历五年(1045年)春再向宋仁宗上奏书 , 名为《请依旧考试奏荫子弟》 , 即建议宋仁宗通过考试的方式录用官绅阶级的子弟 。 包拯的建议和范仲淹新政中的“抑侥幸”等相关措施相符合 。 范仲淹早在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上奏给宋仁宗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就已指出宋朝的恩荫制度造成官僚滥进的情况很严重 , 使得官僚集团子弟垄断官位 , 并提出限制恩荫制度的意见 。 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 , 新政实施后 , 最早实施的正是官员的政绩考核和升迁的相关措施 , 对恩荫制度进行加以限制 , 同时提出推行以考试的方式录用官绅阶级子弟的政策 。

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主持庆历新政,后人称道的包青天包拯支持吗?
文章图片
当庆历新政已失败、保守派正在得意之时 , 包拯却不合时宜地上奏 , 重谈新政的一些措施 , 这种做法显然会激怒保守派的人 。 这也反衬出包拯跟所谓的保守派并没有瓜葛 , 而他此时重提新政中一些措施 , 理由很简单 , 这些措施如果执行 , 对宋朝是有帮助的 。
只是包拯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 , 想想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 理由有几点:1.保守派刚刚击败改革派 , 怎么可能会允许新政卷土重来?保守派肯定会极力反对 。 2.宋仁宗已下诏废除新政 , 如果再重提新政 , 那岂不是打脸宋仁宗 。 3.就算宋仁宗采纳包拯的意见 , 谁来负责实施?能做这事的人都被赶走了 。 包拯跟范仲淹不一样 , 他只是监察御史 , 其职责是监察朝廷中的各种事务 , 他只提意见 , 却不提实施方案 。 在古代 , 一些言官提出的建议 , 如果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事务或政策实施 , 皇帝恐怕不大愿意听取 , 原因就是言官只提意见却不提实施方案 。 例如包拯在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作为使者辽国 , 曾前后两次提出建议 , 要求朝廷要操练军队、挑选能征将领 , 应对宋辽边境突发事件 。 宋仁宗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做?所以包拯的奏书就这么石沉大海 。

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主持庆历新政,后人称道的包青天包拯支持吗?
文章图片
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主持庆历新政,后人称道的包青天包拯支持吗?】由此可以看出 , 在庆历新政中 , 包拯既不是改革派 , 也不是保守派 , 更没有装死 。 他只是坚守自己的岗位 , 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提出自己的意见 , 至于是否会激怒改革派和保守派 , 或者是他人怎么想 , 这些包拯从未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