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灾民为何宁可吃草根树皮,也不去捕鱼打猎呢?

大雁屎都成了灾民争抢的“美味” , 估计鱼虾和野兽早就已经变成肥料了吧 。 那么 , 饥肠辘辘的人到底是去捕鱼还是去喂鱼 , 这还真就不好讲了 。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灾民为何宁可吃草根树皮,也不去捕鱼打猎呢?
文章图片
在中国的历史上 , 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农耕社会 。 农耕对比游牧与渔猎好富裕很多 , 究其原因在于几亩薄田就可以养活一家人 。 而游牧和渔猎则不完全做不到这样 , 他们必须有大量的幅员作为支撑 。
由此可以看到 , 农耕要比游牧和渔猎 , 具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 。 因此 , 农耕地域的发展 , 要普遍好于游牧与渔猎地区 。
可不管是哪一种方式 , 古人还是没有办法彻底战胜大自然 , 他们依旧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
一场天灾人祸下来 , 受伤的全是老百姓 。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灾民为何宁可吃草根树皮,也不去捕鱼打猎呢?
文章图片
在影视作品中 , 例如前些年拍摄的《1942》这部电影便是以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为故事背景 , 里面“易子而食”的故事情节 , 并非导言杜撰 , 而是真正的发生过 。
河南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 , 一般来说 , 这个地区还是比较富裕的 。 在唐宋时期 , 河南一直作为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 , 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下面咱将以河南饥荒为例 , 分析为何灾民不去捕鱼打猎?
在1942年 , 河南省发生了大旱灾 , 直接导致了夏秋两季绝收 。 而且 , 在大旱之后 , 又紧接着遭到了蝗灾的侵扰 。
这俩事儿连在一起 , 就导致了河南的百姓早早吃完了家里的存粮 。 按照记载 , 河南的老百姓们 , 并没有在家里等着饿死 , 他们也采取了措施来对抗灾难 。
干旱持续时间很长 , 起初发生干旱 , 造成夏季绝收的时候 , 已经有部分人存粮告急了 。 他们是最贫穷的一批人 。 于是 , 其中的一批人选择去借粮食 , 还有一批人 , 在粮食告急的时候 , 就已经出去抓鱼了 。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灾民为何宁可吃草根树皮,也不去捕鱼打猎呢?
文章图片
周边的小河与池塘 , 里面的水除了被太阳蒸发之外 , 很大的一部分还被用作了灌溉之用 。 不少的池塘与小河 , 基本都被抽干了 。 里面的鱼虾 , 在那个时候 , 基本上已经被吃光了 。
夏季绝收以后 , 最先缺粮的一群人 , 走上了沿街乞讨的这条路 。 我想说的是 , 这群人是最容易活下来的那群人 。
因为在这时候 , 别人还有不少粮食 , 乞讨的竞争压力也小 。 不少人在河南当地要不到饭之后 , 逃荒到了临近地区 。
要知道 , 这时候境内的鱼虾与池塘 , 在第一轮交锋中 , 基本上都已经被干掉了 。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灾民为何宁可吃草根树皮,也不去捕鱼打猎呢?】紧接着 , 不少有存粮的人 , 挨到了秋季 。 结果秋季也没有收获多少粮食 , 这期间 , 已经陆续有一批人扛不住了 , 他们为了生存 , 不得不使劲往外迁徙 。 要知道 , 河南地区多是平原 , 不少人跑了很远 , 跑到了附近的山上 , 去采集野菜、顺便再打打猎 。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灾民为何宁可吃草根树皮,也不去捕鱼打猎呢?
文章图片
两个耕种季下来 , 由于干旱 , 地里的植物基本没有生长多少 , 小动物们也基本都断了粮食 。 灾民没有上山之前 , 小动物们还可以啃一啃树皮 , 吃一吃草根 , 好歹留着一口气 。
但灾民乱窜 , 山上唯一的那点资源 , 基本也就告急了 , 在灾民采集野果野菜的过程中 , 他们还能轻易捕捉到小动物 , 不过此时的小动物 , 也是被饿得跑不动 , 浑身皮包骨头了 。
在这种情况下 , 等到这些资源被用得差不多的时候 , 也就是大面积灾荒爆发的时候 。 灾民的眼睛里面 , 盯的不是钱 , 而是食物 。 但凡是有点吃的 , 基本都会一拥而上 。
基于以上大环境 , 咱们再聊聊捕鱼和打猎的事情 。
在以上大背景下 , 灾区的小河小池塘里面的鱼虾 , 基本已经告罄了 , 连窝在淤泥里面的泥鳅 , 基本上也都被挖出来吃掉了 。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 再想要捕鱼抓虾 , 他们就需要走很远 , 走到大江大河旁边来做这件事 。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灾民为何宁可吃草根树皮,也不去捕鱼打猎呢?
文章图片
当他们走到了大江大河旁边 , 面对的是水流湍急的河面或者是海面 , 因此 , 他们还需要制作船只还有专业的工具 , 理论上才有机会捕捉到鱼 。
既然问题聊到这里 , 一个世代以耕种为专业的人 , 集齐了船只和渔具 , 就能够下海捕鱼抓虾?正常来讲 , 他们恐怕连将船顺利地划到深水区 , 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