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可是这个演出依旧被搬上了舞台 , 以至于后来引发骂战 。 小偶像的粉丝群体大多不了解这首歌原曲对于滚迷们的重要性 , 再或者即使理解滚迷们的心情也不甘心偶像仅仅因为一个被安排的表演而被指责 , 因此 , 转而认为滚迷们态度傲慢 , 哪怕原本有一丝丝对于改编质量抱有不认同态度 , 在这种“对战”情绪下也转向了对于音乐品味是否有高低的不服气 。 然而 , 这一争论实际上掩盖了更应该被追责的一方:公司 。谁将“红布”变成了“破布”? 在10月18日看到这次的《一块红布》表演后 , 耳帝发微博提出疑问:一场表演分明需要经过多人之手 , 如此质量竟然无一人提出异议 , 属实不能理解 。
本文插图
对于这一质疑 , 很难不赞同 , 而另一方面 , 如果说改编只是纯粹为了唱跳表演 , 如果公司方面一开始就不追求艺术性 , 仅仅是为了最高效的完成一个可供唱跳的背景音乐 , 才改出了这样的成品 , 那么 , 为什么偏偏要选这首歌?为什么会选一首颇具冲突性、争议性而且与“流水线”模式气质受众强烈不符的歌来进行改编呢?说的“阴谋论”一些 , “引战”是否本身就是公司的意图?对于公司 , 根本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心思将这首歌改好 , 只需按照最熟练的公式改编即可 。 毕竟粉丝主要看的是偶像 , 只要这首歌“不出错” , 粉丝是不会去讨伐一个“区区BGM”的 , 而如果这首歌出了“错” , 被其他听众推上风口浪尖 , 则又成为了新的流量 。 当骂战过去后 , 留下的还是粉丝 , 艺人作为“被安排”的对象也没什么好被粉丝指责的 , 至于公司被骂?实际上则是无关痒痛 。 偶像也有作为“娱乐圈打工人”的一面 , 在公司的安排下对质量不够合格的作品进行表演 , 这一现象其实很多 , 只是可能像这次这样“碰瓷”碰出圈的事件不是那么多 。 而“流量”之所以在大众眼中和“低质量”挂钩 , 与偶像对于被表演的作品本身质量缺乏把控也有一定关系 。 这次骂战之后也许不会有人记得具体改编《一块红布》的是哪位作者、哪个公司 , 只会记得“时代少年团版《一块红布》” 。 粉丝为了支持偶像 , 做数据 ,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从粉丝中收到反馈 , 从而认定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 对于“可行”即可的市场来说 , 则没有了去追求更优秀作品的必要 , 于是这一模式延续;甚至 , 当某次“音乐产品”以更低的质量标准获得了同等的利益之后 , 市场又会将标准下调 , 如此就成了恶性循环 。 那么 , 反过来说 , 难道粉丝不做数据 , 这一现象就会改变吗?首先 , 不存在一个全体饭圈都不以任何形式做数据的可能 。 而如果一家粉丝不做 , 别家粉丝照做 , 被替换的只会是这家偶像 , 整个行业并不会有任何改变;其次 , 实际上 , 类似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偶像”中 , 只要能和流量沾边的地方就难以逃过这一现象 。 而“流行音乐”本身 , 顾名思义 , 就是要依靠(广义上的)“流量”的 。这块“红布”到底错在哪里?改编是原罪吗?不是 , 改编歌曲千千万 , 有的被嘲、有的被吹 , 有的石沉大海无人知晓 , 这其中的差别在哪里?罪在“风格”?不是 , 华晨宇改编的《我的滑板鞋》就一度让网友们大肆赞赏 , 今年乐夏大波浪的《爱情买卖》甚至由于其大刀阔斧、颠覆性改编出圈 。 这两首歌的传唱度显然远高于《一块红布》 , 并且 , 改编之后的风格气质与原曲相比可谓是颠覆 , 但是这种颠覆非但没有导致改编版被批判 , 反而使改编版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 甚至可以说 , 正是这种风格气质的巨大差异成就了这两首改编 。罪在“名曲”?不是 , 去年的《乐夏》 , 新裤子改编《花火》(原唱汪峰)、痛仰改编《我愿意》(原唱王菲)就取得了成功 。 这两首原曲本身就是传唱度很高的、知名歌手的知名作品 , 但痛仰的改编在节目播出后还能一度火爆 , 在qq音乐播放量排名也甚是靠前;汪峰在同时期的另一档音乐综艺中表演《花火》还被乐评人质疑与新裤子的改编表演相比是否占下风 。
稿源:(文化产业评论)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23aQG2020.html
标题:文化产业评论|从“一块红布”到“一块破布”:改编就是原罪吗?(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