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记忆|三代人的春节回家路 从“走”亲戚到飞回家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春节记忆|三代人的春节回家路 从“走”亲戚到飞回家》。来源是西部网。

春节记忆|三代人的春节回家路 从“走”亲戚到飞回家。回家|亲戚|记忆|绿皮车|圭贤|春节---


回家|亲戚|记忆|绿皮车|圭贤|春节---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春节记忆|三代人的春节回家路 从“走”亲戚到飞回家

西安火车站候车室内准备检票上车的旅客一眼望不到头。资料图

题记

岁岁年年,又到了一年新旧交替的时候。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每个人都在变,微信红包、支付宝集福、旅游过年……过年的花样越来越多,传统的年味却仿佛越来越淡。都说,从前叫“过年”,现在只能叫“放假”。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乱作揖。”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总是最忙碌的,家也是最热闹。也是每到这个时候,旧年俗勾起旧回忆,那些往事、故人也都重新回到的脑海里。为此西部网、陕西头条在春节里特别推出“春节回忆”系列报道,围绕回家路、贴春联、年夜饭、压岁钱等春节民俗,共同勾勒出一个关于春节的集体回忆。但我们知道春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独特的回忆,那么你的春节又有那些回忆呢?

西部网讯(采访人员 刘望)“回家是最好的礼物”“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回家”作为上亿人的阶段性大迁徙,交通也成为联结亲情的重要纽带。而在这漫长的回家路上,不同年代的人也有不同的方式,但无论怎样,内心都感受到距家越来越近的温暖。

回家|亲戚|记忆|绿皮车|圭贤|春节---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春节记忆|三代人的春节回家路 从“走”亲戚到飞回家

“30后”的回家路:“走亲戚”真的是“走”亲戚。资料图

“30后”的回家路:“走亲戚”真的是“走”亲戚

春节记忆|三代人的春节回家路 从“走”亲戚到飞回家。回家|亲戚|记忆|绿皮车|圭贤|春节---

雷圭贤今年80岁了,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她身体硬朗。因为50年代初,农村地区交通还不发达,用“走亲戚”一词来形容他春节回家或回娘家丝毫不过分,因为她年轻的时候每次回娘家几乎都靠“走”,也同样是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她嫁的不是很远,但每一次从自己家到娘家,一走就是十几公里。

“我嫁过来的时候坐的轿子;孩子小的时候,就背着孩子走;再后来就领着孩子,自己背上蛇皮袋走。”雷圭贤说,那个年代农户们的家庭情况相差无几,出门都是靠步行。远一点的路人们提前两天走,“出远门背锅盔”在农村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近一点的路则当天去当天回,一天时间就花在路上了,由于当时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大家也都能接受这样的生活。

雷圭贤的生活范围并不大,但却见证了马拉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代际更迭,到如今,她依然觉得还是走路稳当,每逢年节,他还会走上两里路,去西边隔壁村子给女儿送节:“年轻时候走十几里山路都没问题,走这两里平路怕啥?”

回家|亲戚|记忆|绿皮车|圭贤|春节---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春节记忆|三代人的春节回家路 从“走”亲戚到飞回家

“60后”的回家路:坐绿皮车为了一碗白米饭。

“60后”的回家路:坐绿皮车为了一碗白米饭

春节记忆|三代人的春节回家路 从“走”亲戚到飞回家。回家|亲戚|记忆|绿皮车|圭贤|春节---

李菊芹今年57岁,年轻时出行全部靠绿皮车。她年轻的时候在煤矿工作,计划经济时代,矿上物资供应比较紧缺,都要凭票,因此,回家的车不光是交通工具,也是食品的集散地。有时候她馋了,就会花3毛钱买一张绿皮车车票:“上了火车要是有卖米饭的,我就马上买一份,狼吞虎咽,因为绿皮车上的米饭不需要粮票。”

后来李菊芹转岗到了咸阳的纺织厂,每天早上6点上班,下午7点下班,来回都是靠火车往返于西安和咸阳,每逢春节,车皮就紧张得不得了,哪怕是闷罐车,只要能抢到位置,她就很高兴。“我们把闷罐车叫拉牛罐车,整个车厢只有一个门用来透气,里面人多,站在里面喘不上气,就这样坐了好几年火车,但心里高兴。”

90年代的时候,李菊芹的单位有了自己的通勤车,她开始告别绿皮车,开始坐公交车上班。李菊芹最近一次坐火车则是跟随媒体活动从西安前往额济纳看胡杨林,新的火车干净卫生,车速快服务好,让她感觉非常激动。“坐绿皮车乘务员怕烧水锅炉烫着我们,还不让我们自行接水喝。”李菊芹一边笑一边摇头。

回家|亲戚|记忆|绿皮车|圭贤|春节---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春节记忆|三代人的春节回家路 从“走”亲戚到飞回家

“90后”的回家路:不论飞机火车只要回家快。

“90后”的回家路:不论飞机火车只要回家快

春节记忆|三代人的春节回家路 从“走”亲戚到飞回家。回家|亲戚|记忆|绿皮车|圭贤|春节---

随着国家高铁的发展和民航事业的不断推进,如今的“90后”回家,主要看快不快。“90后”张小新是山东人,在西安求学,他寒暑假回家选择交通工具时,首先会考虑快不快。“我是一个比较恋家的人,寒暑假本来时间就短,如果再在路上耽搁些时间,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就不多了。”

“除非火车和飞机直达不了,需要倒多趟车,不然就是高铁和飞机了。”张小新回家会在高铁和飞机之间选择相对便宜的交通工具,现在张小新手里积攒下来的车票和登机牌已经厚厚一沓了。“我年纪小,从小接触的就是现代化的交通,很难说出交通的变化对生活有多么大的影响。总觉得交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同步,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

据陕西省发改委统计,今年春运前10天,陕西累计发送旅客1184.39万人,截至2月10日,陕西累计发送旅客1184.39万人,其中,铁路286.65万人,同比增长11.23%;公路761.14万人;民航126.48万人,同比增长6.48%;水运10.12万人,基本持平。这些变化背后蕴藏的,是陕西立体交通发展的不断提升,也是老百姓对家的亘古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