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健康摘要: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的优秀美景世人皆知,看中海南风景取材的电影电视剧,更是不胜枚举,但让海南美景最为名声大噪的一次,应该算是2010年底上映的《非诚勿扰2》了。今天,就请电视机前的您,跟随我们的记者小贾,一起追影海南吧。


正文开始:

如果说时间是一去不返的遗憾,那么器物就是留下过往的寄托。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全新事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从公元前2万9千年的格拉维特文化小雕像,到新石器时期的人面鱼纹陶盆,再发展到如今设计精美的陶类饰品,陶器,镌刻了人类文明的年轮。随着时代变迁,陶器制作技艺也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在海南黎族聚居区,还有一些人,仍在坚持用最原始的筑陶技艺,打磨着岁月留下的味道。

已经91岁的黎族阿婆羊拜亮,做了一辈子陶,卖了一辈子陶。以前每次挑担卖陶的时候,她都会唱上一首山歌,陪伴自己走过孤独的山路。如今,虽然自己不能做陶卖陶了,但是在羊拜亮的生活中,依然离不开陶。

黎族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 羊拜亮:

以前挑陶都是早上4点跟那些老人一起去,天气热了,半路又停,以前没有鞋穿,都是拿树叶包脚,别人给玉米就用陶换玉米,别人给稻谷就换稻谷。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黎族的制陶技术,可以追溯到距今6千多年的史前。宋朝的《诸蕃志》曾记载黎族“以土为釜,瓠匏(音:户袍)为器”。从日常的煮饭、装酒,到出生、去世,陶器贯穿着黎人的一生。

羊拜亮的女儿 黄玉英:

老人过世,必须要有一个锅送上山给他去煮饭,生小孩每一个婴儿必须要有一个婴儿的陶,放在那个床头底下。陶器,既是黎族地区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羊拜亮用来换取粮食、养活一家人的财富。“女制陶、男莫近”,作为黎族女性的专属工作,羊拜亮从11岁就跟随母亲学习制陶,而制陶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合适的陶土。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黎族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 羊拜亮:

以前都是老妈挖回来,要尝试做一个小小的,破了就不要,再去找,找好才要,不过我现在懂了,妈妈都找好那个土好了,我就带我女儿去挖。

因为常年挑土,羊拜亮老人时常腿痛,如今,取土制陶的活,都交给了女儿黄玉英和孙媳妇文阿芬。而制陶所选用的陶土,依然是羊拜亮的母亲当年找到的那片土地。

羊拜亮的女儿 黄玉英:其他地方也有,但是不好烧,这个土是要有讲究的,因为有些土不一样,黏性不一样,黏性不好也不好做,这里不知道有多少年在这里挖土了。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这种颜色发白的土壤,因为含有大量的硅酸盐矿物质,黏性高、可塑性强,被视为制作陶器最好的材料。经过100多年的挖取,能挖的土已经不多。

黎族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 羊拜亮:就是挖到那里就没有地方挖了,那边上面都是人家的地。

采访人员:

就不能挖了是吗?

黎族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 羊拜亮:嗯,人家不给挖,只有这里,一小片这里能挖。

采访人员:

那要挖完怎么办?

黎族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 羊拜亮:挖完了就是没有地方挖,除非去哪里找个地方。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太坡地区丰富的日照,一点点烘干泥土中的水分,3天后,这些土质完全干燥,就可以进行制陶。

打碎的土壤经过重重筛滤,被舂磨成细腻的粉末。而要把他们和成泥团,加入的水要特别的讲究。

因为年事已高,羊拜亮早已不再制陶了。如今,看着下一辈制陶,是老人每日的乐趣。黄玉英先取一个泥团,按照器物大小,按压出一个圆形的坯(音:批)底。同时,文阿芬取四五个泥团,根据需要揉搓成粗细不一的泥条,然后黄玉英再把这些泥条一层层盘在坯底之上,通过指腹和泥条之间轻轻的摁压,筑成想要的形状。她们沿袭的是最原始的泥条盘筑方法,在3千多年的传承中,几乎没有多少改动。从大小、薄厚,到手法、纹饰,以及最后的器形,都还原着黎族陶器最古老的模样,通过这些黎族女人的双手,盘活了昌化江畔的文化化石。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虽然自己不能做陶了,但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制陶歌》依然在羊拜亮的口中传唱。黎族人信仰“万物有灵”,在小小的陶器之上,也附着着神秘的“陶魂”。《制陶歌》安抚着“陶魂”,更是女人们在劳作时的安慰。

木拍均匀的拍打,让陶坯的表面更加光滑,也增加了陶土的密度。然后利用蚌壳天然的弧度,从内部刮出陶坯鼓腹的器形。黎族人制陶充分利用了身边的力量。

黎族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 羊拜亮:外面那个泥没有盖好,不盖好不行,不能要。当陶坯风干变硬之后,制陶人会用竹片和一种名叫“过江龙”的植物种子,仔细打磨陶坯的外表,让它变得更加光滑。而这也是羊拜亮如今还能参与的唯一劳动。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一个陶器能否最终成型,最关键的就是烧制。黎族制陶依然沿用最原始的平台堆烧法,把木柴层层堆放在四块石头之上,再把陶坯一一倒置在上面。

黎族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 羊拜亮:中午不烧,早上不烧,下午四五点钟才烧,不然会破,有风的时候也不能烧。

神秘的祝语祈求着这批陶能够烧制成功,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要想烧制成功,火的温度至少要达到800度,但是这种露天堆烧的办法,温度、火候全凭制陶人在点火前凭经验的预判,种种的不确定性,被黎族人赋予了一种仪式感,以及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但是,自然回报给他们的,有时也可能是失望。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这样的失败,正是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难以继续传承下来的原因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这种泥条盘筑的制陶工艺和露天堆烧的烧陶方法就已经出现和普及,后来,随着慢轮、陶车等辅助工具出现,人力得以解放,而窑炉烧成方法的出现,更让简单的陶器,衍变出更繁复的陶瓷制品。这种原始的制陶技艺也逐渐淘汰在时间的洪流中。就连曾经家家制陶的保突村,也只剩下羊拜亮一个人还在坚持。

羊拜亮的女儿 黄玉英:

一天做一两个,(

采访人员:

一天才一两个啊?)因为我们手工的比较慢,还需要抛光,打磨,机器人家放进去滚滚滚 就马上出来了。

羊拜亮的女儿 黄玉英:村里面的人个个都不想做陶了,他们说做陶不如人家去外面打工赚钱,我妈妈就说让我继续跟她学,她说你要不学,等我老了以后,就没人做了。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曾一度,这种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濒临失传。2006年,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抢救性保护。如今,保突村不仅成立了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把这里的黎陶推广到更多的地方;还建起了制陶馆,吸引更多年轻人、甚至孩子前来学习。或许,他们以后并不会以此为生,但是泥土的语言,在这里得以延续,古老的技艺,从这里开始,镌刻到一代又一代黎族人的民族文脉之中。

用双手一点点的打磨,确实已经跟不上飞速前进的时代速度。但是仍然有着像羊拜亮这样的黎族人,继续坚持着代代流传下来的原始制陶技艺。一如千百年来,黎陶一直不变的质朴韵味,不变的还有匠人们传承技艺的信念。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直播君加个鸡腿!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张扬扬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热点新闻

HOT NEWS

过年啦!《直播海南》给您拜年啦!祝大家狗年“旺”起来!!!

春节期间气温高达30℃!但据说有台风!?你要的信息都在这↓↓↓

长途“黑车”盯上春运? 手写车票随机发班,竟还能顺利过海!采访人员举报后...

老手艺之昌化江畔的老人与陶

找直播君或加入粉丝群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直播海南》热线:66810110、668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