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觉年味变淡了吗 年味到底去哪了?

你感觉年味变淡了吗 年味到底去哪了?

小的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过年,因为能吃到好多好吃的,每年三十晚上,非要熬到凌晨才去睡觉,可是现在……似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年味变淡了?





春节的年味去哪了?





你感觉年味变淡了吗 年味到底去哪了?





春节也叫做中国的农历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中国人经常要用好几天的时间为年夜饭采购食物,为客人准备糖果和水果。春节期间,大家会拿着礼物走亲访友。春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尽管大街上依旧张灯结彩、商店里依旧促销火热、火车票依旧一票难求、饭店年夜饭依旧排队等候、贴春联放鞭炮依旧红火热闹、电视节目依旧精彩丰富……但近年来,大家却普遍感到“年味儿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



小时候是最有“年味”的。

你感觉年味变淡了吗 年味到底去哪了?

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过年一定要早早买好新衣,端端正正叠好放在床头,等着初一一早再穿。有一年商场快停止营业了还是没有备好新衣服,真是急得快哭出来。



而年关将近,妈妈最焦虑的是家里的大扫除总还没空搞起来,早晚都要琐琐碎碎念叨着。大扫除那天必定也是很郑重的,要全家大干一整天,扫屋顶爬窗台,小孩子就算帮不了什么忙,也会里里外外地奔跑递抹布,兴冲冲参与迎接这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



大年三十贴春联用的都是现熬的浆糊。浆糊粘上的春联非常瓷实,光刮掉前一年的春联就是个大工程,非半天时间搞不定,还得全家上阵累得满头是汗。再接着熬新一年的浆糊,爬高上低把春联贴得里里外外满满当当。

你感觉年味变淡了吗 年味到底去哪了?

除夕晚上小孩子都是做好熬一宿的打算的,没有熬过去很早就睡下或者初一起得晚了的总要给鄙视。我们家没有住在孩子多又热闹的乡下,我也懒,从来不会守岁,但也睡不好,凌晨5、6点就会给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和亲戚邻居家来拜年的小孩们毫不顾忌咚咚咚的敲门声给吵醒。



初一一大早在家吃过饺子就开车赶回乡下老家。先去爷爷家磕头拜年,基本腿还没着地爷爷就会半路拦住扶起来,拉着往桌子旁边坐,再胡乱抓些糖果塞进小孩兜里。接着男人一帮,女人一帮,小孩一帮,在村里转悠着,是不是亲戚的,只要认识,走在村里的路上见面都问“过年好”。到中午吃饭的时间,我们一家三口早就分散各家吃饭喝酒不知所踪。没什么计划,正好拜年到了饭点,就留在这家那家吃起来。



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春节也经历了很多变化。年夜饭远不及以前那么有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居住在中国沿海地区和城市的人们来说,他们平时也可以经常吃一顿丰富的大餐。除夕相对于呆在家,他们更喜欢出去吃。



春节的许多习俗也变了。过去人们会在春节穿新衣服,长辈给晚辈发红包表达心意。而如今,大家可以通过手机发红包,更方便也更有趣。但是与此同时,也就缺少了一点人情味。



过去,在除夕晚上许多中国人会选择全家呆在家里看春晚。而如今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选择。许多年轻人选择玩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他们沉醉于电脑游戏,而不屑于看电视节目。

你感觉年味变淡了吗 年味到底去哪了?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随便的结果是,节日不再像节日,也不难怪,年味越来越淡。



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所谓年味儿,其实就是人味儿。到了每年的某个节点上,大家有一个由头和借口,可以重新相信人,愿意与人交往,大家保持着这种质朴本真的审美,暂时放下一切,推心置腹的,容忍亲戚的聒噪、天气的寒冷、电视节目的弱智,可以让自己变成个小孩儿,在一片喧腾热闹之中,对他人加以问候和祝福——不管是不是真的,至少过年了,大家有个借口来这么做了。



而人的成长,大多都会经历这么个阶段:小时候,遇到过年便会傻乐——长大后,到了叛逆期,便觉得过年时的这种乐,很傻,甚至有些虚假——可是后来,真经历风雨渡尽劫波了,便会觉得过年的快乐无所谓真假,明白了家族关系,说到底也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彼此留面子。



到那时,你便会重新喜欢上这种暖烘烘的、大家彼此关怀的喧腾氛围。所以,许多人会从小时候爱过年、成长期讨厌过年,到长大后重新喜欢过年,以便重新沾染这种暖烘烘的,大家真诚的彼此关怀的,足以让人感觉周遭过于美好,过于和睦,可以一时无忧无虑、放任自己看傻傻的电视节目、吃高热量食物、仿佛回到童年的氛围。



这就是年味儿啦。



缺失了的仪式感





说起仪式感,人们最常喜欢引用《小王子》里的那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是会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复仇。



比如婚礼,很多男人会不理解女人为了一个做给别人看的仪式去花费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其实,婚礼除了是做给父母亲朋看,也做给自己看。当我们在婚后的一地鸡毛里甩门而出去买刀的路上,也许想起了婚礼那天他热辣诚挚的誓词心中为之一动,就放弃买刀转弯去买了他最爱吃的菜。

你感觉年味变淡了吗 年味到底去哪了?

比如吃饭,你以为去米其林餐厅吃一顿繁复讲究的法式大餐才是仪式?没有华丽的摆盘,文艺范的滤镜,但菜式多样营养均衡,升腾起的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正像奥黛丽·赫本的经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里,霍莉会穿着黑色小礼服,戴着假珠宝,在蒂凡尼精美的橱窗前,慢慢地将早餐吃完,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宛若变成盛宴。仪式感,是心不在焉的生活里一顿隆重的早餐。



有时候仪式不仅仅是生活里的小情趣,竟也是一种强大而积极的暗示。



不要小看一顿精心摆盘的辅食、一次精心安排的家庭亲子活动,不要再看不起那些“穷讲究、瞎折腾”,就是在这折腾里,孩子学会了感恩、尊重,留下了幸福和美好的回忆,也更懂得了时间和成长的意义。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theringstoriesand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最近看bbc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定居英国的妈妈,带着丈夫和一双儿女回北京过年探望父母哥哥。来之前她不忘让孩子们画了一幅全家人的画像,并且认真裱好千里迢迢带回中国。身患老年痴呆的老父亲手里接过那张“全家福”,目光灼灼泪水盈然。



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也许只是那一点小心思、小用心,如同咖啡里的一点糖,就能给孩子一个更有色彩的新年。

你感觉年味变淡了吗 年味到底去哪了?

1、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意义和习俗,读读相关的绘本,做做传统民俗手工,比如剪纸。



2、我们可以让孩子拿起画笔,画一张年画,刚刚看到新闻,冉莹颖微博就晒出了两个儿子的画作,即便把家里弄得到处都是颜料又怎样?孩子们的快乐是无价的。



3、拍一张全家福,不要只是放在电脑里,冲洗出来挂在墙上或夹在相册。



4、让孩子参与特定节日的流程。比如从“小年”开始,告诉他们糖瓜沾、扫房日、推糜黍、煮大肉、宰只鸡、把面发、蒸馒头,而后剪窗花、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守夜、团拜……带着孩子完成这些,他们才会明白,原来,这就叫“过年”!



5、与孩子一起做一下年终总结,总结过去一年的事情,比如长高了多少,交了哪些好朋友,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读了哪些书......?认真的记录下来。



6、准备一个成长日记本,每年问同样的问题,记录孩子的回答。放在特定的盒子里,谁也不许看,若干年后再一起打开,估计会感动到泪崩。



小编说两句



不管春晚的习俗如何改变,春节的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变。我们希望家人团聚,幸福安康的愿望也没有变。



内容转载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壹品健康



— THE END —

壹品女性

 

微信号:

yipinnvxing

你感觉年味变淡了吗 年味到底去哪了?

介绍:提供女性保健常识、女性饮食、女性疾病、女性心理、女性情感、女性用品、女性美容等女性健康知识,由壹品健康专业团队更新维护,为您的个人健康、幸福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