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店长学】台湾现代流通业教父:为什么人们不愿意逛大卖场了
最近有记者朋友告诉我,坊间有调查机构指出,过去一年国内连锁便利超商的业绩有微幅的流失,其中有
15%流向了全联。老实说,我不知道这个调查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很好奇他们为何知道超商的业绩流向了全联,怎么我自己都不知道。
我曾多次提到,超商和超市的客群不太一样,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不尽相同,客单价也有差别。购买行为是由顾客自己决定的,你很难说这边流失的业绩,是流到哪里去了。
当然,我也了解媒体喜欢关注全联和超商间的关系,毕竟我和超商的渊源非常深。那种情况就象是一块饼少了一角,大家纷纷揣测是谁偷吃的,然后就想当然尔地认为「喔,一定是他吃的」,认定是全联吃掉了这块饼。不过,这并没有根据。
其实,全世界都一样,超市和超商都是同时存在的,从来就没有因为一方的兴起,导致另一方消失的状况。
再从客群来看,顾客的行为也大异其趣。举例来说,每天到了傍晚
4、5点,超市就会有特定的客群出现,他们知道超市的即期商品要打折了,就来等你贴打折标签。有的顾客会催你:「时间到了,你们怎么不赶快贴?」甚至还会有人先把东西藏起来,打折时间到了再拿出来。然而,超商不会有这种消费者行为,没有对或错,就只是消费族群的不同罢了,况且,超市确实就是想透过这些小技巧,来吸引顾客上门。
「害怕竞争」是进步的阻力
全联在走自己的路,并没有刻意要跟谁竞争。一年多来的改造已经慢慢让大家有感:它正在往一个良性的方向走。仔细回想起来,内部的改革不可谓不大,杂音也很多,但我向来只要觉得方向是对的,就会很坚持,不会遇到困难就退缩。要改变习惯肯定是不容易,但唯有如此才能有进步。
改变的阻力之一,就是害怕竞争。举个例子,台湾的水果专卖店非常多,因此,我们一开始决定扩大门市里的水果专卖区时,很多同仁都持反对态度,理由是:「旁边有菜市场,还有水果专卖店,所以我们不要卖水果,也不要卖菜。」我说,那是因为你们太弱了,他们才有成长的空间。
市场重分配的道理就在这里,因为你自己不努力,所以对方就起来了。
你店里没有很多水果,顾客当然不会想来这儿买水果。你如果要分到这块市场,就要让自己的装备变得齐全,不能只想着做原本做的东西就好。
做生意的人一定要想到,消费者的观念和生活水平是不断演进的,你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其实,分析这种市场生态还满有趣的,当然挑战也很大。
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行为跟着改变
以零售业来说,我的判断是,除了好市多之外,将来大型的卖场会慢慢淡出市场。你不妨仔细想想,最近一次去大卖场是什么时候的事?现在去的频率和过去差了多少?
多数人应该会觉得,如果家里附近有个小超市,足够供应我所需要的东西,那就够了,他们不会想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逛大卖场。
为什么我们曾经觉得逛大卖场是很棒的一件事,现在却不这么认为了?
因为我们进步了,生活水平也提升了。你会想:「走这么久就为了买那几样东西,好累喔」,觉得好像没有那个必要,然后就慢慢改变消费行为了。
消费者的行为改变和商店型态的改变,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早期,你会认为
7-ELEVEn是很亲民、便利的商店吗?应该不会,以前都觉得它卖的东西很贵,还有人说它是「7块钱的东西卖11块」的商店。我们早期在住宅区开店时,一开始,有人会在外面一直观望,就是不敢进去;也有客人是脱鞋子进去;还有人怕鞋子放在外面会被偷,就拎着鞋子在店里逛。现在觉得很不可思议,但30年前就是如此。
要 走在消费者前面,但不能曲高和寡
很多时候,你必须走在消费者的前面,慢慢带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但也不要太前面,要一步一步来。
当然,我也有搞不定的地方,我常常在想,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才不会太曲高和寡?因为我常觉得,台湾人生活怎么这么不讲究,这么随便。
我曾经看过一家面店,因为生意很好,就把隔壁机车修理店的走廊租下来,让客人去那边吃面,而且客人竟然也觉得很
OK。我实在搞不懂,怎么会这样?所以,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先把基本的搞定,提升消费者及内部员工的感受。我并不烦恼超市将来没有发展空间,比较在意的是如何循序渐进的改变,一下子全部变得不一样,反而不会成功。
- 名扬美食:超级酱牛肉绝顶做法不传秘籍!
- 苹果和梨这么吃有见过吗?婆婆心血来潮秘制这道小吃,超级好吃!
- Hyperloop将在华盛顿动工 美国超级高铁进入新阶段
- 市场大幅波动超级资金被套 大基金与阿里系现浮亏
- 扑克花边:超级碗,潜泳,越南
- 复仇者联盟(43):浅谈超级英雄的自愈能力
- 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 台湾海峡的跨海大桥准备好了吗!
- 美官员:美中联合公报,削弱美国对台湾的承诺
- 超级晚熟,很难懂事的生肖男
- 春节看台湾:绑架民意、失掉民心的蔡英文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