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24小时】“不验自明”的教训

【独家·24小时】“不验自明”的教训

  李政道与杨振宁荣膺诺贝尔奖,迄今整整61年了。这是华人科学家第一次在纯科学领域获得的轰动世界的奖项。他们当年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在科学上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却没见几个人能说出个道道来。

  惯常我们听到的说辞是,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揭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了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重大发现打开了物理学的新视野,促成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一个根本性变革。

  当年李、杨二人开展学术合作之时所关注的一个重点,是“宇称守恒定律”及其所引出的“θ-τ之谜”。

【独家·24小时】“不验自明”的教训

  20世纪物理学中的一个重大发现是,所有守恒定律都对应一种对称性。物理学定律好像一直显示出左右之间的完全对称。这种对称在量子力学中可形成一种守恒定律,成为宇称守恒。这个守恒的量被称为“宇称”(parity),是描述基本粒子物理性质的一个物理量。

  人们由此一直认为存在着所谓的“宇称守恒”,即宇宙没有左右的区别。然而,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粒子,只是它们的怪异之处还无法解释。物理学界也普遍相信,宇称守恒定律就像能量、动量等守恒定律一样,是一条普适的规律。

  物理学大厦确实存在着问题!李政道和杨振宁意识到,要解开宇称的“θ-τ之谜”,需对左右对称进行重新评价。最后,他们认为要先假设宇称并不严格守恒。

    

那么后来物理学家是怎么解开宇称的“θ-τ之谜”的呢?

又是如何破除一个“想当然”俗见的呢?

多精彩内容,

详见《科学24小时》2018年第3期!





【独家·24小时】“不验自明”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