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我国及世界人口不断老龄化,退变性、衰老性及遗传性等慢性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给医疗卫生资源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中医理论和慢性病防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然而,迄今为止“肾藏精”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实质一直未能得到深入阐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课题。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该项目在国家“973”计划项目等资助下,全国多学科团队协同创新,历时10年,深化了“肾藏精本质”的研究,率先提出“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概念,并深入研究了该类疾病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疗效机制上的共性规律,从临床疗效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揭示了“补肾填精法治疗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科学内涵,在海内外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创立了中医药综合防治慢性病的创新模式。

1、证明12576例退变、衰老和遗传性慢性病以“肾精亏虚”为主,从而创新性提出“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概念

通过对12576例退变、衰老和遗传性慢性病患者(其中:骨质疏松症9626例、肾性骨病224例、骨关节炎620例、脊髓型颈椎病509例、地中海贫血281例、骨髓抑制综合征232例、老年性痴呆1084例)多中心“证病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上述疾病的证型分布以“肾精亏虚”为主(占83.5%),从而明确提出“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概念。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2、证明“肾精亏虚”加速了退变、衰老和遗传性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且“肾精”变化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NEIC)系统、干细胞及微环境生物学功能变化呈线性相关

通过对1211例健康人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了NEIC网络指标具有与“肾精盛衰”一致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对4942例“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患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证明了“肾精”状态与NEIC各种指标变化一致性为85%。通过对1、3、7、12、18、24月龄不同年龄小鼠的比较,发现随着月龄的增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数量减少,定向分化功能减弱,引起组织和器官功能衰退,证明了“肾精”变化和干细胞及微环境生物学功能改变趋势一致。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3、证明“肾精亏虚型慢性病”表现为NEIC系统功能失调,干细胞微环境及细胞信号通路紊乱,导致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功能下降,组织修复与代偿能力降低

对上述“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患者进行NEIC网络指标检测,发现骨质疏松症、地中海贫血、老年性痴呆等患者均出现显著NEIC网络紊乱。进一步利用多种模式动物病理模型,证明“肾精亏虚”病理状态下,模式动物也可出现NEIC系统紊乱,导致干细胞微环境改变,引起干细胞内BMP、Notch、Jak/Stat、PI3K/AKT 等信号通路的变化,影响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出现骨量减少、骨髓抑制、造血障碍、记忆功能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地中海贫血、老年性痴呆等慢性病的表现。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4、证明补肾填精方治疗3544例“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总有效率为 85.6%,且明显改善患者“肾精亏虚”的临床表现,提高了该类疾病的防治水平,并建立了“补肾填精法治疗肾精亏虚型慢性病”临床规范化方案

完成了补肾填精方治疗骨质疏松症、地中海贫血、老年性痴呆等“肾精亏虚型慢性病”(共3544例)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总有效率85.6%。如能够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密度,缓解骨痛,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地中海贫血患者骨髓细胞铁蛋白基因表达,改善红细胞结构和功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加相关脑区血氧供应,促进大脑神经元功能恢复。从而建立了以“证病结合”为核心的“肾精亏虚型慢性病”防治临床规范化方案,提高了“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防治水平。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5、证明补肾填精中药可以纠正NEIC网络紊乱,改善干细胞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内Jak/Stat、BMP、Notch、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进而调节干细胞沉默与唤醒状态和增殖与分化功能

通过模式动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证明了补肾填精方及其有效组分可以改善NEIC网络指标,能通过调节Wnt/β-catenin、BMP、Notch、PI3K/AKT信号通路而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调节 Jak2、Stat5、Gata1信号通路而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Stat3、Smad1信号通路而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从而揭示了补肾填精中药治疗治疗“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现代生物学机制。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该项目共计发表论文510篇,共计被他人正面引用5609次。其中发表中文论文309篇,SCI收录论文 201篇,总影响因子 589。主编《“肾藏精”藏象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及教材16部。主办东方科技论坛、国际骨生物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29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89次,ISTP收录58篇。培养博士后22名、博士生75名、硕士生190名、进修人员1200多人次。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该项目建立了统一的临床样本采集、运输、检验以及四诊技术规范和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标准,并建立了“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数据库和知识管理平台。获得授权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4项、医院自制制剂批文4项。制定诊疗指南9项,撰写科普文章230篇,义诊及媒体宣传130多场次。在2600余家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治疗70多万人次。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骨伤学科先后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教育部重点“创新团队”、上海高校一流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等建设单位。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成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示:王拥军教授“‘肾精亏虚型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