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满族特色菜蒜泥白肉》。来源是。
满族特色菜蒜泥白肉。特色菜|满族|白肉|蒜泥|五花肉|蒜泥白肉---
蒜泥白肉
满族特色菜蒜泥白肉。特色菜|满族|白肉|蒜泥|五花肉|蒜泥白肉---
彭忠富/文
特色菜|满族|白肉|蒜泥|五花肉|蒜泥白肉---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蒜泥白肉香辣鲜美,蒜味浓厚,肥而不腻,属于经典凉菜。其老祖宗是“白肉”,最早见于宋代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书,但发源地却是在满族同胞聚居之地满洲。
袁枚《随园食单》说白片肉“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割法虽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与圣人割不正不食一语截然相反。其猪身肉之名目甚多,满洲跳神肉最妙。”袁枚说满洲跳神肉是白肉中最好的。为什么白肉又叫跳神肉呢?原来,满族曾有一种传统大礼叫做“跳神仪”,无论富贵士宦,其室内必供奉神牌,敬神,祭祖。春秋择日致祭之后,接着就吃跳神肉。这种跳神肉,“肉皆白煮,例不准加盐酱,甚嫩美。”其吃法乃“自片自食。”“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纸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
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在整理他父亲李化楠宦游江南时收集的烹饪资料手稿时,也将江浙一带的“白煮肉法”载入了《醒园录》之中。晚清时,“白肉”“椿芽白肉”则可以在傅崇榘《成都通览》所记成都街市餐馆食品中看到。可见白肉做法的流传路线是从东北、中原、江南一路南移,最终来到四川,这也说明饮食也是一种互相交融的文化,而川菜可谓博采众家之长。
明末张献忠残杀四川人,几乎把四川人杀光。满洲军队进川,邀请各地人重新建设新四川。所以四川的饮食及其他很多民俗,都是满洲式的。
四川人在白肉的烹饪基础上加以蒜泥调味,不仅使白肉更好吃了,而且营养价值也更高。然而,并不是任何一个主妇都能做出地道的蒜泥白肉来,要么肥腻难以下咽,要么淡而无味,总之跟饭店里的蒜泥白肉相差甚远。会者不难,关键是要掌握做这道菜的技巧。主料自然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肥瘦比例相等,太肥吃起来太腻,不好吃;太瘦吃起来很柴,塞牙齿。用大火把水烧开,把五花肉放到锅里煮。接着放入适量葱结、八角、姜块、料酒和盐巴。开水下锅,把蛋白质锁在里面,肉吃起来更加香甜;冷水下锅,主要是喝汤,让蛋白质融在汤里面,这样汤味浓郁。500 g肉需要煮10 min,敞开煮,不需要放锅盖。加料、开盖煮肉这一步,同时完成了焯水、腌制、去腥、提味,一步到位。10 min后,将筷子捅进肉里再取出来,如果不流血水,说明五花肉已经熟了。
把五花肉取出来,马上放在冰水里浸泡5 min,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五花肉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之后,会变得更加脆口弹牙,也便于切片。否则就得自然凉透,这样会耽搁不少时间。切片时越薄越好,大约2 mm左右最为合适,便于肉片跟酱汁充分混合进味,口感更好。根据肉片长度,将黄瓜切成段,同样切成2 mm左右的片状,用肉片包住黄瓜片,一片黄瓜配一片白肉,也算荤素搭配吧。蘸着蒜泥酱汁送入口,就算多吃都不怕腻。此菜要求选料精,火候适宜,刀工好,佐料香,热片冷吃。食时用筷拌合,一股酱油、辣椒油和大蒜组合的香味直扑鼻端,使人食欲大振。
蒜泥白肉需要注意,蒜泥不是在案板上用菜刀拍出来的,那是蒜粒。蒜泥是在擂盅里捣出来的,10颗大蒜去皮,在擂盅里反复捣成泥为止,这样蒜味会更加浓郁。将蒜泥、辣椒油、陈醋、生抽混合,这就是酱汁了。淋在白肉上也好,用白肉蘸酱汁吃也可。
- 川菜蒜泥白肉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但想要好吃,这一点是关键
- 正宗重庆毛血旺的做法
- 满族特色菜汆白肉
- 为什么回族不吃猪, 满族不吃狗, 藏族不吃鱼!
- 渠县古今香食府嘉瑞店特色菜介绍
- 茄子不用油焖改上锅蒸了?蒸出来的蒜泥茄子不吸油还特别美味健康
- 红烧茄子,酱椒牛肋骨,蒜泥菠菜,老干妈面肉做法
- 四道特色菜,各大餐厅的拿手菜,你都吃过吗
- 惊呆了!1块钱就能将川渝火锅特色菜一网打尽!福利还不止这些...
- 栽下摇钱树 富民涵水源 丰宁满族自治县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