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七旬夫妇传统技艺做豆腐50余年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临县:七旬夫妇传统技艺做豆腐50余年》。来源是。

临县:七旬夫妇传统技艺做豆腐50余年。七旬|技艺|豆腐|临县|传统|夫妇---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讯(采访人员高增平)

临县:七旬夫妇传统技艺做豆腐50余年。七旬|技艺|豆腐|临县|传统|夫妇---

现在人们吃的豆腐大都是用现代机器大批量制作出来的,只要想吃随时都能买到,但是味道却大不如以前,想吃到传统技艺制作的豆腐不多见。在临县麻峪村有一个存在了50余年的家庭式豆腐坊,做豆腐的手艺都是祖辈相传的,做出的豆腐常常供不应求。

七旬|技艺|豆腐|临县|传统|夫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临县:七旬夫妇传统技艺做豆腐50余年

杨芝应被命名为临县麻峪豆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河新闻网 采访人员高增平 摄

做豆腐的老人叫杨芝应,今年70岁,土生土长在该村。老人介绍以前麻峪村几乎家家都以做豆腐为生,当时的杨大爷也不例外,开始跟着父辈们做豆腐,后来成家了就和妻子一起做,一干就是50多年。

七旬|技艺|豆腐|临县|传统|夫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临县:七旬夫妇传统技艺做豆腐50余年

杨芝应正在豆腐坊里忙活。黄河新闻网 采访人员高增平 摄

多年下来,卖豆腐的营生让杨大爷家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后来又赚钱盖了新房。如今3个儿女都已成家,孙子也将结婚,但他还是放不下自己的豆腐生意。

七旬|技艺|豆腐|临县|传统|夫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临县:七旬夫妇传统技艺做豆腐50余年

杨芝应和老伴将做好的豆腐抬上车,准备为客户送货。黄河新闻网 采访人员高增平 摄

“和老伴干了大半辈子,跟豆腐也有了感情!”杨大爷说。

手工豆腐都必须现做现卖,为了让大家吃到新鲜的豆腐,豆腐坊必须提前一个晚上把黄豆泡好。第二天凌晨4点杨大爷就得起床,和老伴一起磨豆子、过滤豆浆、生火、煮沸、卤水、打包等,这一道道工序都是人工操作,直到成品豆腐送给客户。

“老杨做的豆腐不但在临县有名气,而且讲诚信!”麻峪村村民李大爷讲到。

由于年事已高,老杨和妻子的豆腐坊日产量较之前有所下降,目前每天只做三四百斤,专供几家固定的客户。

七旬|技艺|豆腐|临县|传统|夫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临县:七旬夫妇传统技艺做豆腐50余年

老杨用秤钩钩起一块豆腐称。黄河新闻网 采访人员高增平 摄

在临县,老杨卖豆腐时用秤钩钩豆腐称,在当地有“马尾提豆腐”、“秤钩钩豆腐”的美称。近年来,临县的手工豆腐因制作技艺精良,口感好,在市场上销售火爆,还卖到了省城太原,靠着做豆腐、卖豆腐当地很多百姓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当地老人告诉采访人员,临县麻峪村豆腐能“火起来”主要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当地的水、本土产的豆子、再加上传统的技艺,少一样都不行。

七旬|技艺|豆腐|临县|传统|夫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临县:七旬夫妇传统技艺做豆腐50余年

杨芝应老伴正在做豆腐。黄河新闻网 采访人员高增平 摄

目前,吕梁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临县麻峪豆腐制作技艺就名列其中。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临县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路子,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取得了可喜成绩。

豆腐制作技艺是一项传承久远的传统食品制作工艺,临县麻峪豆腐更以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颜色纯白、质地精细、软而不脆等特点誉满晋西,无论是冷调热炒还是混做单制都受到千家万户的青睐。

在2008年经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批准,《临县卤水豆腐标准》就成为山西首个豆腐工艺标准。而临县豆腐的正宗——麻峪豆腐已日益成为一个品牌,尤其在离石、太原等地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