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就是妄图改变人生命运的“春梦”一场么?
高考依然是那个高考,
时代却早已不是那个时代。
说起读书和高考,我得感谢自己父母和高中班主任,从未给我增添过任何的压力。
或许,父母是太普通不过的工薪阶层,因而也就对读书改变命运这回事并没多少信心和认识,所以关于我的学习,他们从不过问。家长会都是我自己替自己开。有时候更像我自己的爹妈,时刻把控着我自己的人生方向。
也或许,是我高中班主任过早的洞穿了我就是一个喜欢抽烟喝酒,喜欢早恋的学生,所以她也没把我的学习成绩当回事。
事实上,班主任眼力不错。我从初二的时候就不想上学了,有了混社会的念头。但不知怎么滴,命运从未给我这个机会。于是,我走进考场,随便一答,语文成绩也破了百。
更或许,高中所在班级本就是一个“关系班”因而成绩在班里好不好,也并不会太糟鄙视和嫌弃。大家都差不多任由性子使然,有着自己的圈子,大不过上课兴奋了MOTO和Nokia+小纸条唠嗑,下课网吧魔兽冰封王座和反击CS,傍晚不是KTV、夜店就是烧烤。
说实话,我年轻时候经历挺多的,不要试图羡慕我。我现在有点惋惜和后悔,为什么没好好学习,看看书,导致我现在亦正亦邪的魅力上有着一股“痞子文艺”的气息。
好学生就是好学生,他们从不与学习一般或者倒数后十名一起放学回家和玩耍。但是,不管好与坏,但凡坚持了三年的高中生总归要参加高考和自己的短暂的爱情和高中做一个告别。有些爱情,分道扬镳。有些感情,就此消失。
可惜,过多的社会关注和让步使“高考”不断变了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参加高考上个大学,也成为了一种光耀门楣和值得炫耀的事情,接受了所谓高等教育就能改变人生命运。
在家长希冀和重视的眼神中,自己的孩子也仿佛就是那个将来能改变家族命运和改变世界的人,都是清华和北大、复旦的料。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计十二载。乳臭未干的小P孩经过体制化教育监督和培养成为了一般和平庸的代名词。
十八岁的时候,唯一被社会高度曝光和关注的一次就是“高考”。于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坐上春秋大梦的帆船,以为只要努力上了大学,就能远航到未来成才、未来成仁、未来成功的彼岸。
殊不知,都是春梦一场。
高考依然是那个高考,时代却早已不是那个时代。
说起“高考”没理由不聊起77年的“高考”,那或许是新中国有史以来最被社会关注的一次考试,也是许多人命运改变和阶层跃迁的唯一次天梯。
第一年恢复高考,590万人参加考试,录取率1/29。事实上,也的确有很多人,在那一次高考中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他们中的人多半是知青。有兴趣的自己去查查,现在诸多名人,都来自那个时候的高考红利。
大学毕业后,通过定向和分配多半进入体制成为公务员,在机关单位凭借自身努力和灰色地带的精明,混个几年熬领导干部当当,并没有多难。难的是,这样的年代所创造的时机并不会重新来过。
所有的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组成的,而统治阶级一旦摸石头过河找对了方向就会尽可能的让政治、经济、文化向稳定的方向发展。
所以稳定是阶层出现的前提之一,也是阶层固化的外在表现。
越是稳定的社会,留给人们一飞冲天的机会就越少,人们想出人头地的念头就愈发的强烈,而处于和平年代的当下,面对阶层固化和所谓各种二代的存在,高考就成了唯一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享受资源的通道。
后院,从不努力说真相
“高考”一词,已被妖魔化,产业化,商业化。
这个社会,一面鼓吹着读书无用论,一面挤破头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念书。为了一个学区房,不惜任何代价的也要买。
想一想,真是可笑。想一想,真是矛盾。
1.
妖魔化
群众十分喜欢把中国古代的科举和高考相提并论。是TM一回事么?
古人寒窗苦读数十载,参加的是科举,中了及第、榜眼、探花、状元,就有机会进入上流社会,开始做官的是自己,光耀的是门楣。在朝在野,往后数十年怎么混跟谁混,更是艰难和险阻。
而“高考”呢,无非是杜撰春梦一场妄图改变人生命运的一场考试。苦学那么几年,背那么几个单词,掌握那么几个公式,会背那么几个文言文的段子,会写那么两段八股作文,就贪婪的想着凭借一个好成绩,考上一个好大学,占据了各方面的优厚资源,人生就能一飞冲天了?
以上说的是普通人,做什么,春秋大梦。
人生那么漫长,高考三天那么短暂,读书和学习本就是人类生活在世上必须要干,也不得不干的一件事。
人生在世,活的是就那么几段刹那间见证永恒的经历。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该走的路,必须走。该经历的必须经历,但经历了是经历了,没有机缘造化,就别提什么改变人生和命运。
很多人的对命运认知,就是告诉自己不能“贫穷”要富贵,想一想,值不值的笑一笑。物质上的贫穷和匮乏可以通过努力挣钱改变,精神上的贫穷和贫瘠如果不自知,一辈子都是“穷”人。
2.
产业化+商业化
学校追求升学率,班主任追求平均成绩高于同等水平,盼着奖金。家长和孩子妄图通过考试改变人生方向和命运。
于是,学校吹,高考很重要。老师们加把劲,只要成绩好就有奖金拿。
于是,老师为了成绩,开始苦口婆心劝学生好好学,一切为了高考。
于是,家长焦虑,对自己的命运浑然不知却知道孩子的命运是怎么样的,逼迫孩子头悬梁,锥刺股的题海战术。
这些,所有的“于是”无不在客观上是刺激了“高考产业化和商业化”。
考前:
出版商
捆绑所谓出题命题的教师,疯狂的复制题海,每日每夜的印制考试辅导资料。
培训班
捆绑所谓各校名师,疯狂的制作广告和传单,等待落榜和想提分的傻学生。
考后:
填报志愿
更是“智商收割机”收割“家长和孩子智商税”的最佳时机。
便宜的几百贵的上万,同是填志愿咨询收费差十几倍。
机构利用所谓的大数据和性格测试及孩子的性格偏好,开始放肆的忽悠。所谓的一分都不浪费,专家一对一,除了骗钱坑钱,没有别的目的。
学校,只不过是一个微型的“小社会”。之所以,说是“小社会”是这个学校里的尔虞我诈和急功近利、利益熏心的暗角并不多。
良好的教育资源,人文学术环境和师资力量就是多数孩子家长所追求的,为了一个志愿也是多方咨询,生怕上错了学校,就此改变了人生方向。想一想,值得嘲弄一笑么?都是先知么?还是已经跑到了未来,看到了孩子所谓的命运走向?
人生啊,就是充满不确定性。微妙的变量,往往起的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你能用什么认知和定力,一眼洞穿未来的走向。在这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改变世界的时代里,三年五载的变化有多大,自己心里没点B数么?
多少高中生,上了大学依然抱着高中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学习,为人处世,心里也没点B数么?
教育界的两个圣人。
道家老子,讲究出世。儒家孔子,讲究入世。
上个好大学,做个比喻:如是到了孔子门下求学,私学学堂内3000精英,有72圣贤的圈子,你能否挤进去?认识认识,攀谈攀谈,还得看个人能力和真才实学。
入世求学,出世问心。
古人读书,谋的是修身律己、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人读书,图的是“知识改变命运”,化解焦虑。
目的的不同,功效则同。可说到底,无论上什么学校,那几年无非是为了出世做相当存量知识储备,知识只是一方面,遇到问题见招拆招,则是能力。
好文凭并不等于好能力。好学府并等于能成功。
曾经,一度认为“老子讲究的出世就是脱离于庙堂,俯察众生世间,洞穿现象回归本源。”多年疑问和好奇学习,才知,老子追求的是有一颗出世的心,这和佛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个道理。
出世心,出离心,即平常心。
考多少分,你是你,你也还是你。不会因为上了一个准高级学府而你,就不是你了。无论到哪里,求学念书,不过是人生路上一段必须成为过往的经历,而这段经历究竟能赋予每个人多少改变命运的微妙力量,都取决于这个人的所方面素质和机缘造化。
简单来说,无非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和谐串联。
高考很短暂,大学更短暂,不要妄图做一场“春梦”,能改变命运的不是考试,更不是大学。而是
觉知到人生其实一条永远有未知问题的慢慢长路,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技能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没有任何学历、证书、职位能够给你带来一劳永逸的不败之境。
记住,一句话:
学校,能给予你仅仅是知识和曾经无忧无虑记忆,
而社会给予你的不仅仅是磨砺还有充满各种刺激和色彩斑斓属于你自己独有的人生和回忆。
- 抽筋就是缺钙吗?5大原因,都值得你一看!
- 早起肝脏是非多,看准三种表现,揪住一种就是养命!
- 身高真的就是‘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吗?
- 守岛,就是守国——记新时代的奋斗者王继才
- 肿瘤患者吃什么
- 跑步对减肥的作用大吗?
- 南瓜千万不能和它搭配着吃,一中毒就是致命的毒,记得告诉家里人
- 追忆王继才:家就是岛,岛就是国
- 忠告:冬瓜不能与二物同食,吃了就是没病找病,现在知道还不晚!
- 食品安全护苗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