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加入飞虎队 “中国之翼”老兵的天空传奇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投笔从戎加入飞虎队 “中国之翼”老兵的天空传奇》。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图为张俊杰飞虎队时留念。(图片来源:美国中文网微信公众号/门萌萌 摄)
中国侨网6月25日电 据美国中文网微信公众号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支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队伍,也是我们熟知的飞虎队。这支队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由美国的飞行人员组成的空军部队,协助中国一同对抗日本。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经历过上世纪二战抗战的飞虎队成员之一,张俊杰。
1924年出生,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老爷爷,身体依旧非常健朗,看得出军队经历在他身上的烙印。
而这位言谈举止非常和蔼的二战老兵,只有在谈到当时自己为何要参战和当时和日本人在战场上战斗的样子,他的刚毅和愤慨才会流露出来。
“当时的中国已经被逼到西南边边上了,没有多少地方了,看着那么大的中国变成了这样。战也亡,不战也亡,那我就和你拼到底。”
1941年,宋美龄以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身份力劝蒋介石,在昆明成立飞虎队。当时,珍珠港事件还没有发生,宋美龄和美国签署了送500名飞行员来美国训练的合同。
于是1942年,当时只有18岁的张俊杰投笔从戎报考留美空军的16期,考入了中国空军军官学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进行飞行训练。
张老先生谈到,当时挑选飞行员的标准非常的严格,他也因为体检时左边扁桃腺稍微偏大有可能不合格,差一点失去了这次机会。
当时18岁的张俊杰被派到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进行训练。两年的训练,每天从白天到黑夜,需要持续飞行8小时。
张老先生讲述,头6个月接受地面训练,之后开始分初、中、高级的作战和航行训练。因为自己是飞运输机和轰炸机,长途飞行的训练非常重要。凤凰城的地形也很复杂,当时也没有GPS的定位系统,完全就靠眼睛判断,有很多战友就因为判断失误迷航了以后就掉了下去。
1944年,为期两年的训练结束后,张俊杰回到了中国重庆白市驿空军基地,参加了由陈纳德将军主持的中美空军混合大队,即飞虎队第二中队,担任C46战斗运输机的飞行员,负责从印度飞往中国昆明抗战的物资运送 。
图为张俊杰全家福。(图片来源:美国中文网微信公众号/门萌萌 摄)
谈及那段经历,张老先生记忆深刻的还是当时飞世界最高峰驼峰的日日夜夜。
“当时飞机也不像现在,飞的不高,在山峰之间飞,来来回回的,昼夜飞,据统计是掉了一千架飞机下去。”老先生说道,当时那里被称作银谷,因为终年积雪,加上山谷里无数座铝合金做的白色的飞机反映出来就是银谷,看着这些都让人心惊。
1945年,日本投降二战结束了。谈到这些,张老先生的脸上并没有太多对于战争回忆的痛苦,对于抗战胜利,他的表情里有止不住的笑意。
他说,自己很开心转到和平年代,更多的是一种轻松和安慰,也终于能和家里人团聚了。 所以当时并没有选择和陈纳德将军去到香港,而是留在了上海,加入了中国空军。
谈到战友,张老先生陷入了沉思。“过去的战友,好像都去世了。”老人家默默的说到。由于一直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生活习惯也一直很良好,所以直到94岁的高龄身体也算健康。张老先生也是目前经历过二战的飞虎队还健在的几位中国老兵之一。
“我从来没有看到会因为什么事情感到很沮丧,永远都很乐观。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永远要按照规则做事。”
图摄于张俊杰家中。(图片来源:美国中文网微信公众号/门萌萌 摄)
这是张俊杰女儿印象中的父亲。谈到父亲这段飞虎队的经历对下一代的影响,他的女儿也很感慨。
她感慨道,当时国难当头,父亲奋不顾身加入抗战、报效祖国的精神,他们那一辈对国家的责任,应当让没有经历和体会过那段岁月的年轻一代了解,也是应该传承下去的。她也常会和自己儿子说到这些事情。
这位经历过上世纪中国最动荡时期的飞虎队老兵,解放后也志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飞行员,并且参与到当时飞越空中天险和开辟西藏航线的重要任务。
这位94岁的老者,中国之翼,他的过去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辉煌。谈及遗憾的事,乐观的他说并没有太多遗憾,只是说战争真的不好,曾经看到过因为战争让战友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事情,希望战争不要再发生。(何晰媛)
- 美女为了米饭好吃,加入5包辣条,开锅变成了这样子
- 从加入WTO到共建“一带一路”(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④)
- 上海迪士尼乐园、黄浦江游览首次加入旅游节半价优惠活动
- 东平单身男女自从加入微封面,相亲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 【招聘】@所有集宁人!好玩有趣有梦想的团队等待你的加入!
- 原价1万6澳元,现在6块4!关节炎和多动症新药加入澳洲医保,16万
- 高校迎来首批00后新生 父母加入陪送大军
- 单身狗强行加入 “秀恩爱大军”,网友:皮一下很开心是不是!
- 中国女孩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空中战斗机上宣誓入籍
- 上海加入“人才大战” 新媒:争夺人力资源或成“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