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读书学习,为什么别人比你领悟的更深?

作者:田宝谈写作

出处:www.jianshu.com/p/322c0252197b

MOOC授权转载

同样是读书学习,为什么别人比你领悟的更深?


在上学时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样是坐在教室里听同一个老师讲课,做着同样的习题,记着同样的笔记,但为什么总有一些人比我们考的更好?

还有一些人,做什么成什么,总能以低于正常水平的时间迅速掌握某项概念或技能,堪称是学习力的高手。

关于学习力,彭小六在其文章《啥叫学习力》中有这样的说法:“能够从多种不同角度对事物阐释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就是发散思维。但拥有发散思维还远远不够,在这块版图上每一个组块还得需要我们认真讨论和思考。

在读关于学习方法的论文时,看到了一个前人总结的表格,归纳出低水平勤奋者(以下简称低)跟高效率学习者(以下简称高)的不同特征及使用的不同方法。

一、用联系的思维去学习

高:把观念与先前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低:把书本看作是大量不相关的知识之集合

高效率学习者擅于用联系的思维去学习。对于那些他们没接触过的新知识,会自发地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对于不太清楚的概念,会运用类比的思想帮助自己理解。在读书中,我会让自己有意往这种方法上靠。

《稀缺》是一本阅读难度比较大的学术性著作,里面提到的新概念特别多,什么“带宽”、“专注红利”、“管窥”等等,如果强行用抽象的词汇解释,那么阅读障碍极大。好在有一点作者自己对其进行了比喻,将“带宽”比作电脑的处理器,将“管窥”比作“隧道思维”,加深了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对于书中讲的其他不清楚的概念,我都会先停下来,去百度知乎简书一下,看看别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从而加深自己的认识。

低水平勤奋者,往往会忽略对一些重要概念的掌握,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过于专注知识本身,思维没有发散出去,其实读的多了,会发现很多知识是讲的同一个道理。

二、探寻底层规律追求知识源头

高:寻找模式和潜藏的原理并自发延展阅读

低:狭隘地局限于最低的基本要求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对底层规律这样写道:“掌握底层规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

其个人极其推崇的查理芒格也说过:“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

而学富五车的阳志平老师也总是在给人们灌输这样一个观念:“学习要站在知识的源头。”

其实三人说的是一个意思:寻找知识背后的模式和潜藏的原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学习得越深入,得到的知识就越抽象,升华到“道”的高度。

在读书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体会:对于某个专题,如果我只读一本书,那么对书中关注的地方假如说有5处,随着我书籍数量的累增,又会回想起前几本书的语句,于是重新翻阅,又获得新的理解和感受。

而当某专题的书读到一定的数量,就会开始出现“我好像对这个知识有印象”的感觉。等到多次出现这种感觉后,我把这些相关的章节放在一起,发现它们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其背后的蓝图变得清晰。原理和知识背后的道理就这样“无中生有”了。

低水平勤奋者,只着眼于完成阅读的快感,没有弄清楚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做什么。读完一本书在待办任务清单上画个叉是很爽,但这不是读书的目的。可以说,读书的首要目的就是从字里行间发现那底层规律,于无声处听有声。

三、成为批判性思考者挖掘意义

高:小心地、批判性地检验逻辑和论点

低:在课程或自学集中看不到价值和意义

“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一本书要批判地吸收。局限性无处不在。在读书时,我会采取一种读书方法叫做“挑刺阅读法”。什么意思呢,就是选一个我认为特别不靠谱的作者的书,进行挑刺阅读。

比如我在阅读新近畅销书《跃迁》时,就处处留下自己对其观点的批判和思考。

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概念和三四手知识。“站在头部很重要”这样的调调随处可见。很多章节都是在讲这很重要、那很重要,终于到方法论的部分了,又开始讲一些烂大街的东西:

“幂律分布”、“刻意练习”、“学会提问”、“系统思维”等等。

提到姑且不说,如果有新的见解也到不错。作者只是简单提提,分析的也不深刻,好像在给读者展示:这个东西我知道,厉害吧!好好看,好好学。

读完后给我的感受是,很有道理,但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比如说“外包思维”,我该怎么去外包?联系谁?花多少钱合适?外包的利与弊?外包的具体操作流程?这些一概不谈。对于这类只提概念的书我是深恶痛绝的。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我有明确的读书目的上做出的批判。在简书看到把《跃迁》捧上神坛的文章真是反胃,道理太浅,方法太少。

低效率学习者不了解读书的目的和对自己的意义所在,结果就会导致一个普遍的问题:“读书无用论,天赋至上论”。两个极端,要么极力排斥读书,要么极力自卑认为自己太笨。

在读书之前,先学会赋予书籍价值,知道自己要从书中获得什么。

四、抓重点找方法使巧力

高:运用知识组块法抱团记忆

低:死记硬背割裂知识联系

在芭芭拉的《学习之道》中提出了“知识组块”的概念。她将“组块”定义如下: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

就像在记单词的过程中,如果你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记忆,没过一会儿就会忘掉。但是如果你能把这些单词组合成一个句子,那么会事半功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要记cat和garden两个单词,我可以造这样一个句子:There is a cat in the garden,通过赋予单词意义来掌握它们。

组块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听着音乐看着书,或者没事刷刷微博就别想构件组块了。因为你的大脑根本没有专注于此。当你开始学新知识时,就是大脑创造新的神经模型的过程,也是大脑把新模型和遍布各处的既有模型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如果你走神,那么模型就建立不起来了。

第二步是理解。要把新知识新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知识和概念。

第三步是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讲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地使用它们。背景信息意在让你不囿于当下的问题情境,而是跳出初始问题用更宽广的视角看知识。在相关或者不想关的问题上反复思考、练习,使你补技能了解新知识的功能,也能清楚该在什么时候用它。

总结与反思

边读书,边思考,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去实践,洋洋洒洒几千字读书笔记,都不如亲自实践其中一个方法,在实践中发现局限和不足,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呐!

-END-

后台回复下列关键词查看文章合集

内向|说话|舒适区|清单|自律

Excel|情商|影单|书单|读书|TED

持续增加中…

同样是读书学习,为什么别人比你领悟的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