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食物走红,吃货要多些质疑精神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超级食物走红,吃货要多些质疑精神》,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绝大多数现代社会成员都是‘信科学’的,不会在主观上认同和传播伪科学信息。然而,科学素养绝不等同于对科学的‘信’。现代科学不需要人们来‘信’,而是要在质疑和反质疑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红枣竟是抗癌的超级食物,中国人有福了!”“‘超级食物’风靡欧美,猴面包树果实生意红火”近年来,各种“超级食物”的概念颇为流行。单单在近几日,就有这样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某种食物一旦傍上“超级食物”的名号,立刻身价倍涨,在一些都市白领群体眼中变得洋气起来。





其实,在营养学界,并没有对“超级食物”的明确定义。尽管所有“超级食物”都有一套科学依据支撑,但是一些结论要么言过其实,要么仅仅在验证阶段。





拿牛油果来说,它被吹嘘成有降低胆固醇、降血脂等“神奇”功效。事实上,虽然牛油果的饱和脂肪含量比较低,但它的整体脂肪含量已经接近或超过了一些肉类食物。换言之,牛油果的价值非但没有商家吹嘘得那么神,过度食用还可能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膳食均衡是营养学的基本原则。普通人不可能每天只食用一种食物,更不能把某种食物当药来吃。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真正的“超级食物”,只有最适合一个人的食物搭配。而且,饮食习惯依托于地域、气候、文化、家庭习惯等背景,并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检验,没有必要刻意改变。





传统文化中历来有“食补”说法,“以形补形”“以色补色”是中国人对食物功效的朴素认知。当然,接受过基本科学教育的现代人普遍认识到,“以形补形”的理论经不起认真推敲。然而,即便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对某种食物的片面推崇依然没有消停。如今,借着“养生”与“科学”的名义,一些原产地遥远、国人不熟悉的食物,一时间登堂入室,成了“食补”界的香饽饽。某些商家更是乐见其成,在开展商业营销时夸大一些食物的营养水平,却绝口不提过量食用这些食物的负面效果。





平心而论,“超级食物”的流行,跟公众日益尊重科学、重视身体健康有关。一些“超级食物”的功能确实不乏科学依据。然而,公民科学素养应建立在正确理解科学研究价值的基础上。一些科学研究结论仅仅具有微观的数据意义,不宜直接拿来指导生活实践;而另一些研究本身就面临质疑,仍处在研究过程中;更不乏有些研究有商业机构支持的背景,出发点就不纯粹。





以貌似科学的立场和姿态,推广某个科学上似是而非的概念,可谓是科学传播领域的顽疾之一。应该说,绝大多数现代社会成员都是“信科学”的,不会在主观上认同和传播伪科学信息。然而,科学素养绝不等同于对科学的“信”。现代科学不需要人们来“信”,而是要在质疑和反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提高科学素养,需要走出偏听偏信的思维。





面对类似“超级食物”的概念和宣传,人们当然不必在种种“科学”的说法面前无所适从。首先应当遵循久被验证的科学规律与常识,对有悖于常识的说法保持警惕;其次要不断提高解读科学信息的能力,准确判断其价值和适用范围。不管怎样,身体健康不光受饮食习惯影响,还取决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期待吃某些食物来一劳永逸地摆脱健康的困扰,恐怕是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