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行业的油腻事儿: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媒体人 || 媒前途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XXX”话题在网络中掀起一场舆论狂欢后,无论你是什么身份职业,都可能被贴上油腻的标签,媒体人也难以独善其身。
冯唐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引发关于中年男人的大讨论,说的是年近不惑,有一类男性同胞是这样的:发福,油腻,秃头,挺着大肚子,满嘴黄段子,爱调戏年轻女子,话说急了嘴角白沫子进进出出,看了让人作呕,对此,冯唐先生总结了十条,希望中年男子们引以为戒,远离油腻,敬爱女生,过好余生。
很快,诸如“如何避免成为一个肥腻的中年妇女”、“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地产人”等各个版本也传播起来。
借着这波热潮,今儿,我就想聊聊媒体行业的油腻事儿,避免成为外人眼里油腻的媒体人。
不要只写通稿
有个新闻老前辈跟我说过:记者的办公室在路上。
没错,记者不应该天天坐在办公室搜资料,打电话,应该多出去采访,和采访者面对面交流。
而各种类型的新闻发布会,则为记者采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几乎每个跑口领域都会召开发布会,比如市政府要通报官方信息,会召开新闻通气会;电商巨头要发布新的创新产品,战略升级落地,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市公司宣布并购重组,借壳,或者年报中报业绩发布会,要召开新闻发布会;企业宣布引入投资方,或者老大换人了,等等,都要开发布会。
于是就有了“新闻通稿”的存在,一般通稿都出自企业的公关代理公司之手,或者由企业内部公关人员采写。
▲通稿“惯坏了”媒体人。
本人媒体从业多年,拿到的新闻通稿不下千余篇,水平也是各有千秋,归纳一下,通稿质量上乘的,要属互联网行业,比如阿里,京东,苏宁等,在这些互联网公司写新闻通稿的公关,都是企业高薪从各大知名媒体中挖来的大咖,出手的通稿可是满满的干货,有采访,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记者拿到手,基本不用修改和补充就可以刊发,而且互联网公司非常“贴心”地给媒体提供多个版本的通稿,比如财经媒体版本,市场媒体版本,网络媒体版本,甚至自媒体版本等。企业如此面面俱到,结果就是“惯坏了”一群传统和非传统的媒体人。
而通稿质量下乘的,基本出自公关公司之手,这类稿件在老记者口中,就是“除了开头几句话,其他都是鸡肋”,说白了,这类通稿通篇都是宣传类的文字,不重新包装改写是发不了的。
撇开一些党委机关和政府部门强势要求记者统一“口径”发布之外,一些干了三年以上的记者,新闻理想淡了,也有点儿油腻味了,人也懒了,沉不下心来琢磨稿子了,拿到通稿后,也不外加采访,直接扔给编辑原文照发,或者适当删减取舍后发,无形中,记者充其量就起个邮差或编辑的作用,渐渐地,新闻采访权、新闻价值的取舍权,就越来越不被尊重与保护。
不要成为一个跑会记者
如今,媒体行业“黄金十年”已经一去不复返,无论是物质还是拼搏精神。
10年前,记者的收入,只要努力写稿,月薪五位数不是大问题,收入至少还是中上水平。
10年后,物价翻倍增高,记者的收入却千年不变,从高收入变成低收入。新闻老兵们,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再有新闻理想,也要先好好养活家庭。
以我在媒体从业多年的生活以及与媒体密切交往的经验,从工作压力和收入水平看,如今,媒体从业者是辛苦又可怜的角色。
于是,跑场子拿红包,成了记者们乐此不疲奔波的动力。记者拿红包,好像已经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部分记者的红包收入,往往会超过工资奖金。虽然每个新闻单位的情况不同,但所谓的“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似乎无处不在,每天都在发生。
记者为什么要拿红包?有人总结:体制原因、商业利益、东方文化、行业转型、个人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等等,可以找到许多原因,这些因素都在相互影响,不是相互制衡,而在相互勾结。
不过,让我感到最直接而深远的原因是:记者的生存状况问题,尤其是“中年”记者群体。这里的“中年”,不仅是年龄,还包括资历。
在身边,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老”记者活跃于各大发布会现场,一天跑三至四个活动,就能赚上好几千,一个月下来,这些额外的“收入”比工资多出好几倍。要是碰上一年一度的汽车展,那收入更是可观,发布会一个接一个,这个活动还没结束,人就出现在了另一个活动上。
不过,现在的媒体环境也在转变,报社领导知道记者在外面跑场子赚“外快”,就严格“卡”住那些所谓的宣传稿,软文稿,一来为了阻碍记者跑会,二来要求从经营广告上为报社增加创收,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记者与报社之间的利益博弈。
▲记者跑会要跑得有价值。
我想说的是,不是不能跑会,跑会归跑会,新老记者们参加发布会的意义不仅仅是拿个红包,而是应该认认真真采访,听会,记录和写出有质量和深度的稿件,能把一篇软文跑会稿写出水平,写出深度,最后,企业看了喜欢,报社领导也认可的,才能说这个会跑得有价值,跑得成功,不虚此会。
不要成为企业的“枪手”
在媒体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会发现,跑口领域也有“肥瘦”、“好坏”之分,比如政经新闻是最没“油水”的条线,新闻干巴巴,既不能出彩,又没有额外的收入。
而被大家公认的比较“肥”的条线(即红包多且广告也多),比如 IT互联网(即TMT)、汽车、房地产、上市公司等,这些领域花头多,新闻多,暗箱操作多,当然更能来钱,是最受报社领导青睐,且在单位内部争得“你死我活”的领域。
拿上市公司来说,这是个财务造假最多,虚增利润、业绩掺“水分”、关联交易等“黑幕”最多的领域,也是各大媒体“最重视”的领域。
在这个圈内,竞争对手给媒体“放料”互黑,收买记者和领导不写负面稿,公司要上市了给媒体“交保护费”,花钱“养”好一个记者(方式很多:比如定期请记者出去旅游,节假日给记者送礼物等),目的是不出负面稿而影响公司股价,甚至是企业发生危机事件时,不要“火上浇油”,“落井下石”,也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久而久之,记者们也渐渐“油”了起来,给每家企业分“三六九等”,懂事会做人的企业,写稿手下留情;不会做人做事的企业,该怎么写就怎么写,绝不手软。
▲媒体人要制止不良风气。
如此下来,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权威性”可要毁在这些“老司机”手里,更别说给媒体新秀们带个好头了,所以我说,这些不良风气一定要扼杀和制止。
不要养成迟到的习惯
媒体人不守时爱迟到,这是为企业所诟病的,也是行业的通病。
企业举办一场发布会,会议通知是下午两点召开,三点前能到齐就不错了,记者们给出的理由很多:赶稿件出门晚了,上一场活动结束得晚等,久而久之,企业和公关们也渐渐“包容”甚至“纵容”了这些不良的习惯。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一辈子都在媒体行业,那么你经常迟到大家可以原谅,假如哪一天你转型去企业或者公关公司了,那么这些不良的习惯会给你带来不小的麻烦,因为公司都有严格的考勤制度,迟到就得扣钱,这是最直接的处罚方式。
以本人调查来看,七成的媒体人(女生居多)转型去企业后,兜兜转转没多久,又回到传统媒体干记者了,主要还是各种不适应,说到底,很多“坏习惯”都是在媒体行业无形中养成的。
不要熬夜和透支身体
每一行都有职业病,记者这行也不例外。而且,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以及工作方式让记者的职业病更多一点。
因为新闻是24小时不间断发生的,换句话说,媒体人不存在上下班一说,也不存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分,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媒体人,苦是真的苦。
新闻售卖的就是影响力和注意力,如果你有志于成为一个优秀媒体人,那么无时无刻要和媒体同行火拼速度。
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胃病、颈椎病、失眠、焦虑、抑郁都是家常便饭,在媒体圈,有人这么形容:把女的当男人用,把男的当牲口用。看看身边的女记者们,七八成都是面色暗沉,心力交瘁,心事重重,甚至内分泌紊乱的模样。
▲记者熬夜成了常态。
有统计数据显示,超过八成记者经常感到疲倦,七成记者反映工作压力大,六成记者没有正常睡眠,近五成记者经常感到全身酸痛。
有一些记者在互相吐槽时,甚至都会说,“珍爱生命,远离新闻”。的确,这一两年,因病离世的媒体人越来越多,其中,大多还是英年早逝,这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所以说,新老记者们无论工作多忙多累,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无论年龄大小,都要敦促自己给外界一个正面、阳光、体面的形象,别“油腻味”太重。
多尊重公关人,尊重公关的工作
媒体人和公关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神秘的,说不清道不明。因为工作关系,这两类人群的交集是最多的。于是各种记者和公关关系暧昧,私下交往密切等有的没的传闻不少。
首先,谈谈尊重的事儿。由于职业特性,记者在企业公关面前大多是个“爷”,说白了得好吃好喝“供着”,为此,也给记者们助长了不少歪风邪气。
本人最近刚听说了一件事儿,一位刚入行的95后新人,初出茅庐天不怕地不怕,完全不把企业公关放在眼里,说话颐指气使,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企业搞活动不请她,直接打电话质问甚至威胁对方。这种做法只会自毁前程,自降身价,为人所诟病,要不得。
其次,关于和公关搞暧昧的事儿。在圈内,男记者和女公关因为工作关系,朝夕相处最后促成一对儿的佳话并不少,这是好事。不过,男记者调戏、欺负女公关的事儿,也着实不少见。
为了和男记者(女记者)搞好关系,女公关(男公关)往往需要巴结和讨好对方,这其中的度拿捏好了,能成好事,但拿捏不好,就容易出格,就容易触及权和色的层面。
借用冯唐的话说:“正确的心态是:看女色如看山水,和下半身的距离远些,相看两不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和山水不同的是,在征得对方同意之前,请不要盯着女生看。即使忍不住盯着看,也不要一双大眼睛里全是要吃掉她的光芒和一嘴的口水。关于眼神的告诫,也适用于权、钱等其他领域。”
好了,以上就是本人总结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媒体人”的几点看法,拿地产自媒体人卢俊的话说,我没有刻意强调“中年”,因为这行其实都一样,你想要油腻,从入行第一天开始就可以油腻,没有“老中青”之分。
最后,希望各位媒体从业者不忘初心,牢记曾经的新闻理想,并依然愿意披荆斩棘地履行记者的使命感。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外滩风云”(ID:TheBundFengyun),原标题为《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媒体人》,原文发表于2017年10月29日,作者:阿童。无冕财经已获得授权,并稍作编辑。如有其他需要,请联系客服小冕(微信号:xiaomian0504)。
?无冕财经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现已覆盖今日头条、搜狐财经、网易财经、凤凰新闻、一点资讯、新浪财经头条号、新浪微博、UC头条、百家号、企鹅号、并读、号外号等平台。
- 头条|第十届新媒体节年度盛典暨新金融新媒体新经济大会
- 万达斥自媒体恶意诽谤:净资产超3千亿,230个万达广场都视而不见
- 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印发 概念股迎来布局契机(附每日一股)
- 詹皇到底对球哥说了些什么?美国媒体用腾讯直播镜头揭开谜底
- 影子银行的主动腾挪—金融行业周报
- 【FANUC】发那科联手科勒集团打造卫浴行业未来工厂
- 别骂了,催收可能真的不是人!
- 北京大学2017“网络新青年候选人” | 元火动漫社新媒体刊物团队
- 关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行业自律公约》发布及《公约》全文
- 行业报告|2017中国通用航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