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播创业者邓佳雯:在非遗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特别声明:《非遗传播创业者邓佳雯:在非遗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转载于网络,并不代表傻大方资讯网的立场。 傻大方摘要开始:认识邓佳雯,要从一帧帧画面开始。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邓佳雯刚为一项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制作了宣传片。受访者供图 为了弥合这种传播困境,邓佳雯飞往美国求学——看看...---傻大方摘要结束
下面进入正文
邓佳雯:用“匠人”精神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剪辑:綦智鹏
认识邓佳雯,要从一帧帧画面开始。
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邓佳雯刚为一项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制作了宣传片。2分57秒的影像囊括了几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古法造纸、苗银锻造技艺……这是自2013年开始,她带领团队以走遍中国的心态积攒的“非遗”素材。
(图):非遗传播创业者邓佳雯:在非遗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图片来自互联网与傻大方资讯无关。
邓佳雯团队拍摄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
寻找
认识邓佳雯,要从一帧帧画面开始。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邓佳雯刚为一项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制作了宣传片。受访者供图 为了弥合这种传播困境,邓佳雯飞往美国求学——看看...
2013年之前,邓佳雯用不断的尝试,寻找自己事业的方向。在英国读完MBA,邓佳雯进入以出产高品质纪录片为名的探索频道工作。
海外求学给邓佳雯一个旁观者的立场,背井离乡让她能够从原本的角色中抽离出来,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中国文化在海外激起的浪花。“在海外,国家文化是最本真,最容易跟别人交流的话题。”
在探索频道工作,她发现,西方人讲中国故事,很少用中国人拍的片子,中西方人在叙事角度上的差异很大。如果中国人拍的东西西方人无法理解,那诉求传播效果无异于缘木求鱼。
(图):非遗传播创业者邓佳雯:在非遗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图片来自互联网与傻大方资讯无关。
邓佳雯。受访者供图
为了弥合这种传播困境,邓佳雯飞往美国求学——看看作为文化输出强国的美国如何做文化传播。巧的是,去美国前,一位从事“非遗”工作的朋友将内画鼻烟壶的“非遗”传承人杨志刚介绍给了邓佳雯。精致的鼻烟壶内画瞬间吸引了她,也为她确定了未来事业的着力点。
适逢其时,邓佳雯出国的那几年,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全面普查掌握了全国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等到邓佳雯从美国完成学业归来,面对的正是一座有待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矿”。
人与艺
认识邓佳雯,要从一帧帧画面开始。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邓佳雯刚为一项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制作了宣传片。受访者供图 为了弥合这种传播困境,邓佳雯飞往美国求学——看看...
回国后,邓佳雯以传播非遗为切口创业,与合伙人创办了Great Seed(鼎坤文化传媒)。在传播形式上,邓佳雯和她的团队选择当时还未处于风口上的短视频,“短视频3-5分钟的传播形式比较容易触及到人。”
经过扎实的调研和寻访非遗从业者,邓佳雯确定了故事主题——民族多元文化的非遗手工技艺。“手工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手工带着人本身的性格、情感。比如说刺绣,制作者的文化和信仰不同,绣出来的色彩也不同。比如唐卡,有时候你会发现唐卡老师画的佛像其实跟他自己的面相很像。”
(图):非遗传播创业者邓佳雯:在非遗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图片来自互联网与傻大方资讯无关。
邓佳雯带领团队拍摄非遗项目。受访人提供
抓住了非遗的独特一面,邓佳雯认为自己找到了叙述非遗故事的一把钥匙,而另一把钥匙则源于“独特”的对立面——普通。
“非遗项目本身其实是一个很窄的领域,非常有名的大师级非遗传承人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凤毛麟角。大部分非遗传承人,处于金字塔底部,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在国家的推动下,他们承担了使命和责任。”邓佳雯说道。这些人既是自带光环的非遗传承人,也是民间的普通手艺人。
“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去探访四川的藏羌织绣。去的那天正赶上端午节,藏羌织绣的国家级传承人杨华珍老师和她织院的绣娘们正在跳藏族传统的郭庄舞。50多岁的杨老师领着大家一起跳舞。其实,非遗跟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不是束之高阁、脱离生活的东西,而是融入了当地人的血液里。那天我们拍到了非常好的镜头。”邓佳雯感悟到,从生活的细节出发,非遗传承人最本真的东西才是拍摄内容的精髓。
(图):非遗传播创业者邓佳雯:在非遗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图片来自互联网与傻大方资讯无关。
在《光福核雕》短视频中,核雕师傅在拇指大的桃核上精雕细琢。
注重技艺、人和文化,2015年9月,邓佳雯团队制作的《光福核雕》短视频跻身美国艺术创业联盟举办的全球多媒体竞赛前15,是唯一一个入选该决赛的中国项目。短视频中,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在指肚大的桃核上雕刻乘舟众人。刻刀与桃核的“吱嘎”摩擦声中,乘船者在徐来清风中游玩的形象呼之欲出。
曾经,就拍摄手法邓佳雯走入过误区,“最开始,我们想将人物与技艺分开,后来发现效果并不好。这两者是不能割裂的,我们希望采访、技艺、作品等方方面面呈现一个完成的故事”。这几年,《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现象级传播也给她不少提示:“除了有深度,还要好玩,有代入感和体验性,让大家看到一个丰富、立体的人。”
初心
认识邓佳雯,要从一帧帧画面开始。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邓佳雯刚为一项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制作了宣传片。受访者供图 为了弥合这种传播困境,邓佳雯飞往美国求学——看看...
看到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困境,邓佳雯时常忘记自己是一个创业者,忘记自己曾经为了创业卖掉北京的一套房子。“要真正帮助一些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传播只是完成了整个非遗传承的初期部分。传播的真正价值在于将更多的资源或平台接入进来,参与到后期非遗产品的研发、创新,让这些非遗项目真的能回归生活应用。完成这些闭环,才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创业初期,邓佳雯曾试图打造从非遗传播到研发创新的闭环。然而,现实显然比邓佳雯的计划来的“骨感”。最初,邓佳雯团队通过互联网电商售卖非遗手工艺品,却受制于产品本身的需求量,收益微乎其微;尝试帮助非遗传承人设计、研发、创新产品,却因设计短板而作罢。“我觉得创业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不再那么理想主义了,更加务实。”邓佳雯说道。虽然走了一些弯路,好在未忘初心。
如今,直播、众筹......邓佳雯为自己的公司设计了更多的发展路径,努力探索新商业模式。然而,无论哪条路,挖掘非遗精神、讲好非遗故事、跨国跨界创新传播都是邓佳雯坚持的初心。
(图):非遗传播创业者邓佳雯:在非遗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图片来自互联网与傻大方资讯无关。
邓佳雯团队制作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
非遗之于邓佳雯显然不只是事业上的互相成就。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邓佳雯将自己归于后者,庆幸自己遇见了非遗:“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来到这个世界使命是什么。非遗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家去认识人生,帮助我们回答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个过程更像是邓佳雯对自我的探寻,更像一场寻根之旅。在一场场与非遗的相遇中,邓佳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看一件非遗工艺品,人们会看这件物件本身,其实,大家真的应该看看它后面所包含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哲学。中国人真正需要的是根和魂的东西。我们从这个角度挖掘故事,在传播上才会更有意义。”邓佳雯说。
////////本文非遗传播创业者邓佳雯:在非遗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由网友'[[帮你试]]'投稿/////////- 【要闻速览】出名了!岫岩满族单鼓非遗节目登上国际舞台 | 鞍山
- 流感又来啦! 流感通过什么方式传播? 如何预防流感?
- 大肠杆菌传播途径
- 西安创业者醒目!动点沙龙来了
- 24支队伍欲夺“麒麟王” 龙岗看重非遗传承
- 洒水车又惹事了!无数淮南人怒传播这一幕...
- 东莞·浦东非遗影像交流展开幕
- 360负面舆情如何发酵传播?回应为何被指“公关该回家了”
- 安徽:非遗传统戏曲节目将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
-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可以和他们一起吃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