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我已经想好怎么把你们拍在沙滩上了

90后:我已经想好怎么把你们拍在沙滩上了

这是Spenser的第288篇原创

90后:我已经想好怎么把你们拍在沙滩上了

最近我意外地发现,第三期写作课有不少学员的身份是:在校大学生。虽然授课的内容对于学生也是适用的,但以“写出职场未来”为主题的写作课,竟然吸引了这么多身处职场之外的学生,我很好奇。

我们都羡慕他们脸上掐得出水来的胶原蛋白,但看不见的是,他们骨子里时时翻腾着的,不符合年龄的、不安分的焦虑感。

说90后佛性的,只说了他们生性恬淡的一面,但没看到他们潜心修行的一面。他们只是不把满脑子的想法都写在脸上罢了。

总之,传统的大学、课堂,已经无法将他们圈养。这是不争的事实。

01

好专业=好工作?

我们总说:成人的学习是功利的。只有一个标准:有用。

其实大学生也很尴尬,因为他们的学习也天生自带“功利”、“实用”的标签。

选专业的时候,满世界的大人(好像就是我们,呵呵)都斩钉截铁地说:“选个好找工作的。”

“好专业=好工作”简直就是一个不可破除的诅咒,封锁了一代又一代的青春年华。

历史告诉我们“学而优则仕”,但现在已经不是学习成绩好就可以鸡犬升天的年代了。

时代变化有迹可循:

80年代的第一批大学生,不愁找工作,国家包分配。此后,人人都向往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

国际贸易兴起之后,下海浪潮与大型跨国公司似乎更受欢迎。

如今互联网浪潮兴起,BAT等互联网巨头,成了香饽饽。

而互联网也有副作用,那就是产业更迭和信息流动带来深深的焦虑。

人人岌岌可危,倒闭、并购、裁员、失业、辞职、创业、创业失败,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频繁,蔓延得更快。

高速焦虑浸染的地带,从城市到地方,从中年到青年,从职场再到人才储备基地——大学,逐渐扩散。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由学校组织老师、安排分班、指定教学大纲,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学生一心想涉猎的领域,学校却不开课。

年复一年的教材、案例也老是不更新。90后、00后的眼球,早就被手机屏幕训练得出神入化,注意力只能维持7秒,留不住,只能眼睁睁地放走。

求知欲和好奇心得不到满足的年轻人,只能纵身跳入离自己最近的互联网。

而高速互联网化的好处便是:现在的大学生,很轻易地就瞥见了外面的世界,以及别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学历的地位也许一时难以动摇,但互联网的龙卷风来得太快,阻挡不住四面八方袭卷而来的江湖流派,渗透到蠢蠢欲动的学生群体中。

02

教育的变局

我们来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得到专栏的人气作家,薛兆丰、何帆、宁向东、武志红都是清北教授,喜马拉雅专栏的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上海音乐学院的田艺苗教授颇受欢迎。

这几年凭借PPT走红的秋叶大叔是武汉工程大学教授,《奇葩说》的著名辩手陈铭是武汉大学教授,还有在“斗鱼直播”开班讲数学走红的杨世显“老教授”…

连一贯给人刻板印象的大学老师都纷纷“下海”,躁动的大学生怎么可能安安稳稳坐在教室听课。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不谈功名利禄,学者关起门来一心搞学术。

而我看到的互联网优质内容生产者,无不是用学术研究的精神,进行文化的传承。

不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教育从业者,不可能没有危机感。

教育者谋求改变,教育平台的迭代也顺势而为。

我三年前还是一所重点高中的英语老师,那个时候英语外教还很稀罕。而这几年来,我看到很多专业的英语教育平台,借助互联网优势,把大洋彼岸的外籍顾问和国内渴求纯英文语境的学习者连接起来,专业性和互动性比传统课堂好太多了。

我的合伙伙伴国内高端真人在线互动语言学习平台TutorABC的愿景就很魔幻也很实在:通过科技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

所以,你不知道我有多羡慕现在的年轻人,以前给新东方投了多少钞票,我才能有机会和外教一对一真人聊天。

三年前,当我在苦苦思索公众号的写作方法的时候,别人都嘲笑我“写QQ空间能有什么出息”。而现在的年轻人只要花一顿饭钱,就可以系统学习前沿的新媒体写作和运营技巧。

我们以往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触碰的学科理论、新潮理念,现在的年轻人却触手可及;我们努力半生都不能见到的行业前辈,现在可以轻松到在行上约到。

而年轻时在灵魂深处种下的每一颗种子,都有可能触发人生路上的导火索。

显然,互联网时代成长的新一辈人,他们的导火索,更短,更刺激。

03

互联网的下一场

中国经济的脉搏在一刻不停地跳动。

随着95后大学毕业生走入职场,互联网即将成为90后的天下。

从电视机年代过渡来的老一辈,可能很难理解90后为什么会看视频的时候盯着“弹幕”发笑,怎么做到让眼珠子把画面和重重叠叠穿梭而过的文字分离。

他们良好的互动感,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他们不再刻意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多元的同学圈。

如果以后大学里的缺席率越来越高,一定是因为教授都去网上授课了。

我的这些大学生学员告诉我,他们比职场人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从不抱怨什么“收割”、“智商税”,通过互联网如饥似渴地付费学习,通过互联网创业冒险,通过互联网参加各种国际项目。

他们不是大年三十阖家团圆时刻只顾低头抢红包的傻孩子,而是确确实实很认真地活在网上。

我的同事Fancy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从大一开始在500强实习,那时候的毕业理想还是联合利华这样的快消巨头或者MBB这样的咨询公司,每天脑子里都在想如何在英语演讲比赛里拿奖,如何在数学建模竞赛里展露头脚,但后来因为机缘巧合跟我做起了新媒体。

而新媒体的门槛远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低,旧行业里锻炼出来的技能,互联网新行业依然需要,而且,这种需要更迫切,高迭代率刺激着高生产力。

马云、马化腾等60、70后创业者收割了80后的韭菜,赚到互联网第一桶金。

饿了么的张旭豪、滴滴的程维等80后创业者,瞄准90后的消费需求,收割着90后的韭菜。

当我们听说“抖音”这样的app用户画像已经瞄准95后的时候,把握住先机的90后,当之无愧就是下一场的先行者。

互联网哪有什么下半场,每一年都是新的一场。

我看到某高校在校生说:

当我开发好后台点单系统,十块钱的米线卖八块还要送上楼的时候,饿了么卖两块。

当我构思好无押金租借平台的时候,ofo、摩拜已经拿到BAT的融资。

我理解他们的焦虑,和雄心。

这个年代,本来就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安全的。你只有适应得更快,奔跑得更快。以及,和有奔跑能力的人一起奔跑。

这也警醒了我们这些身在职场的中老年,和我们同台竞争的,除了同在江湖飘的几代人,还有羽翼渐丰的在校大学生。

你以为他们幼稚、顽皮、与世无争,其实,在他们的脑海里,早已构思好把你们拍上沙滩时的姿势了。



你可能还想看S叔的这些文章:

《致前任:我们都成了更好的自己,却没有在一起》

《现在出国的才是穷人,中国越来越贵了》

《工作几年后,为什么有些人财富自由,有些人仍一无所有——个体崛起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做》

END

个人微信号:spenserhk

添加时请注明[城市] [行业]等信息

90后:我已经想好怎么把你们拍在沙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