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陈集益:让声音穿越大地 | 新关注


_本文原题:陈集益:让声音穿越大地 | 新关注

『当代』陈集益:让声音穿越大地 | 新关注
本文插图
“‘难生啊 , 你看看人家门口 , 有梅花开了吧?’‘开了呢 , 师傅 , 油菜花也快开了 。 ’‘好啊 , 我就爱春暖花开的季节 。 今儿个 , 一勿唱《龙凤阁》《春秋亭》 , 二勿唱《杨宗保和穆桂英》 , 阿侬先来一段《四季歌》 , 正是:立春梅花分外艳 , 雨水红杏花开鲜 。 惊蛰竹笋闻雷报 , 春分蝴蝶舞花间 。 清明风筝放断线 , 谷雨嫩茶白毛尖 。 立夏桑籽像樱桃 , 小满养蚕又种田……’——师傅唱道情不光为了赚钱 , 更是真心喜欢 。 他一边走一边取下渔鼓 , 又唱《十二月花名谣》:正月梅花扑鼻香 , 二月兰花盆里装 。 三月桃花十里红 , 四月蔷薇出了墙 。 五月石榴红似火 , 六月荷花开池塘……
——陈集益《大地上的声音》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3期选载
原发《人民文学》2020年1期
让声音穿越大地
文 | 陈集益
我出生在浙西南的大山中 , 往南翻三十里山岭是遂昌县 , 往西翻五里山岭是龙游县 , 往北跟着溪流往下游去是走出大山的方向 , 那里有金衢盆地的广袤平原 。 可是由于一座水库的阻隔 , 我十五岁才乘船到乡校读初三 , 十六岁才第一次坐汽车到平原上读高中 。 在这之前 , 我就像《百年孤独》里马孔多的原著居民 , 大山绵延好比沼泽一望无垠 。 我的先祖 , 据说是几百年前拖家带口沿着江河溯流而上(那时还没有水库) , 然后在深山停下脚步繁衍生息的 。 我说这些 , 是想说我的整个童年、少年时期 , 除了有限的课本知识 , 长辈们口口相传的生存经验、农事常识、民间故事传说 , 以及少量接触到的报刊书籍 , 几乎没有什么知识补给 。 这时候 , 每年正月必定到来的戏班演出 , 成了我最期待的精神食粮、最深刻的文化记忆 。
生我养我的吴村和相邻的井上村、井下村 , 都是大村 , 只要来戏班都要各演四天四夜 , 另有几个小村也会演上几天 。 总之 , 整个正月 , 山里人基本在看戏 , 看完这个村再跟着戏班去另一个村 。 戏曲品种有婺剧、越剧、徽剧 , 平日里还有木偶戏、道情演出 。 由于年复一年地观看 , 长辈们对演出内容如数家珍 , 也深受影响 。 比如古戏中白脸扮奸臣、红脸扮忠臣 , 扬善惩恶一目了然;比如剧情里有说教 , 宣扬因果报应、仁爱孝悌 。 大部分戏中 , 民间发生疾苦 , 秀才帮着写诉状 , 大臣会写奏章谏言;国家受到外族入侵 , 老父老母送儿子去保家卫国 , 等等 。 这些价值观首先影响了我的长辈 , 继而他们会以此教育晚辈 。 具体到对我的影响 , 我后来的写作就呼应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 。 当年岁越长 , 那种识字人要为苍生呼吁、书写的使命感就越强 。

『当代』陈集益:让声音穿越大地 | 新关注
本文插图
当然 , 我小时候跟着大人去看戏 , 主要是跟着看热闹 。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 我们这里自古出山匪 , 山里男人粗野硬气 。 每次戏班来演出 , 于我印象最深的是纠纷 。 一个村子的青年与另一个村子的青年在戏场产生矛盾 , 几十人上百人聚拢起来 。 这边闹得鸡飞狗跳 , 那边照样演戏不止 , 台下戏迷照看不误 。 难忘的一次是 , 青年们在戏台前打群架 , 严重影响了看戏效果 , 有人从戏楼往下泼水 , 一阵尖叫之后 , 台前终于安静下来 。 关于这些 , 我曾经写在早期的小说《往事与投影》中 。 那时候 , 我的写作受个人认知的局限较深 , 主要揭示命运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 当我回忆童年涉及看戏就只看到了山民的野蛮 , 以及对古老戏曲咿咿呀呀没完没了地演唱的抵触 。 时过境迁 , 我步入了中年 , 当我在山外世界经历了更多挫折、读了更多书、见识了更多人 , 看待问题就变得复杂理性起来 。 当我再次回忆往事 , 很多苦难掺杂着温馨的画面 , 很多恶人也有善良的人性 , 很多被我批判的事物似乎也有它的价值 , 很多渺小的人突然变得伟岸起来 。 基于自身的思想变化 , 往事变得驳杂 , 历史也不再是原来的历史 。 我重新开始梳理这一切 , 近年就写了《金塘河》《驯牛记》《砍树》《造水库》等等 。分页标题
《大地上的声音》中的张难生 , 是我念念不忘的一个人物 。 他的原型也是一个驼背 , 正是他每年带戏班来山区演出 。 关于此人的真实姓名我已忘记 , 据说去世前在汤溪镇开过录像厅 , 最后沦落到在金华城里给人擦皮鞋 。 我们都很同情他 , 心里念着他当年带了那么多戏班进山演出 。 经过多年的等待 , 我终于等到了写他的冲动 。 原本的构思是写双重的衰败 , 一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式微 , 节节败退 , 二是主人公精神的锐变 , 写他如何热爱优雅的戏曲 , 最终却靠放录像发财 。 后来总觉得这个构思有问题 , 我以为无论世事怎么变化 , 人的精神是不能跟着下滑的 , 相反越是世事艰难 , 精神越要上扬 。 所以 , 我在小说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威武不能屈”的盲人形象 , 他是张难生的艺术启蒙老师 , 手把手教张难生开嗓的“师傅” , 有了他那句“难生啊 , 唱道情的人再没有地位 , 也不唱那些被人逼迫着唱的曲 。 谴责邪恶、劝人为善、娱乐于心 , 一直是我们艺人的根” , 我就知道小说能写下去了 。

『当代』陈集益:让声音穿越大地 | 新关注
本文插图
而最难忘的是 , 当我写到这位盲艺人为了拒绝演唱歪曲 , 他与乡镇地痞流氓斗智斗勇、不歇气地唱了一夜道情 , 唱到吐血 , 我完全分不清这是虚构还是现实 。 当写到这位盲艺人去世 , 无处落葬 , 尸身被江中的鱼群啃噬 , 我呜呜地哭了起来 。 仿佛冥冥之中 , 盲艺人的灵魂在大地上游荡 , 他永远不会死 , 我又听到了他那时而激越时而低徊、时而清亮时而嘶哑的嗓音 , 听到了“那许许多多同样优秀的、至今回响在大地上的声音” 。 是的 , 正如文中所言“这人的声音啊 , 是人身上最没有富贵贫贱之分的东西吧”——或许 , 作家也一样 , 要珍惜每一次发声的机会 。
原文发表于《人民文学》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陈集益:僭越的战场
——评陈集益的中短篇小说
文 | 王威廉
还记得第一次读到陈集益的小说时 , 给我至今难忘的惊艳之感 。 这样说 , 似乎陈集益的小说用词多么华丽、情节多么跌宕 , 其实非也 , 他的小说很朴实 , 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 但读着读着就觉得有许多事情的发生脱离了生活的逻辑 , 向着某个不可思议的方向执拗地冲了过去 。 这个过程回头再去研究的时候 , 会发现是浑然天成 , 并不是从哪个位置起忽然有了断裂 。 他的叙述更像是一个运动员的跳高过程 , 漫长的助跑 , 然后起跳 , 跨越了那道并不存在的障碍 。 同时 , 故事本身所蕴藏的苦难在这样的起跳之后 , 不止是一种控诉 , 而是具备了多重的象征与隐喻意义 。
作家谢宗玉有一段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陈集益的小说走的虽然是荒诞的路子 , 但他几乎每篇小说都是从写实开始 。 由现实主义 , 到魔幻现实主义 , 最后到荒诞主义 。 过渡得悄无声息 , 天衣无缝 。 甚至大多数读者会干脆认为他就是现实主义 , 他就是在描写人间这些似人非人的遭遇 。 事实上 , 由于在写作之前 , 陈集益到处飘泊 , 四方谋生 , 尝尽人世百味 , 他的确能把现实主义的细枝末节巧妙地聚拢在荒诞主义的主题之下 。 ”
我不确定荒诞能否构成一种主义 , 但荒诞是现代主义艺术中最核心的观念 , 不荒诞 , 荒诞得不到位 , 荒诞得莫名其妙 , 都会损害作品的价值 。 荒诞是特别有难度的艺术形式 , 其边界实际上并不好拿捏 。 如果非要把陈集益的小说叫“先锋小说” , 其与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已不是一回事 。 他的“先锋”不再是玄秘的语言实验 , 也不是吸人眼球的形式创新 , 而是来自对惨痛和沉重的生活经验的变形能力 。 他没有封闭在自我的苦难叙事当中 , 而是把苦难荒诞化、极致化 , 一个切口便能硬着脖颈走到底 。 我佩服这样刀刃朝着自己内心扎去的作家 , 在这样的作家笔下 , 必定不再满足于给定的公众化的“现实世界” , 他必然要创造并展现出独属于他的“现实世界” 。分页标题

『当代』陈集益:让声音穿越大地 | 新关注
本文插图
节选自《文艺报》2017年1月9日5版
关注

『当代』陈集益:让声音穿越大地 | 新关注
本文插图
陈集益
1973年生 , 浙江金华人 。 著有小说集《野猪场》《制造好人》等 。 曾获东吴文学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等 。 现居北京 。
……
本期微信转自“中华文学选刊”官方微信
2020年第4期
【『当代』陈集益:让声音穿越大地 | 新关注】点击“阅读原文” , 订购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