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1949诗上庄:以诗教提振人心
_本文原题:诗上庄:以诗教提振人心
本文插图
诗上庄:以诗教提振人心
■黄煜榕
“诗上庄” , 这个隶属于河北省兴隆县安子岭乡的小山村 , 隐藏在八百里燕山深处的小褶皱里 。 一条小溪从村背后的高山上缓缓流下来 , 沿着两侧青山交接所形成的山沟蔓延 , 最终汇入恒河 。 上庄村的9个村民组就零散地分布在这不足十里的溪沟两边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祖祖辈辈靠山吃山 , 辛勤劳作 , 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 。 然而 , 就是在这样一个穷山沟里 , 先后走出了4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11位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 并有众多的村民喜欢读诗、写诗 。 近些年来 , 诗上庄注重以诗教提振人心 , 以诗兴村、以诗名村 , 将村庄的诗歌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 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
一
上庄与诗歌的渊源由来已久 , 而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 就是诗人刘章 。 刘章出生于1939年 , 1958年由于母亲生病等诸种原因从承德高中肄业回到农村劳动 , 但他劳动之余仍坚持在煤油灯下写诗 。 在这一年 , 他在《诗刊》10月号发表组诗《日出唱到太阳落》 , 以“农民诗人”的身份步入诗坛 。 1962年 , 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 出版了诗集《葵花集》 。 1966年 , 他到荒山牧羊 , 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牧羊曲》:“花半山 , 草半山 , 白云半山羊半山 , 挤得鸟儿飞上天 。 羊儿肥 , 草儿鲜 , 羊啃青草如雨响 , 轻轻移动一团烟……”自此 , 他的诗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 以一批批朴素动人、清新如画的诗作成为乡土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 他先后出版了42部诗文集 , 《牧羊曲》《山葡萄》《寸草情》等诸多诗篇被选入全国大中小学课本 。 比刘章还大一岁的刘芳 , 是从上庄走出来的又一位中国作协会员 , 以《边城小店》《夜宿美林》等散文佳作和多部绿色题材散文集为人所知 。 在他们的影响下 , 很多村民都学着写诗、写作 , 而刘章的儿子刘向东、侄子刘福君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 他们俩都出版过多部诗集 , 都是中国作协会员 。
按照传统 , 上庄人每年在村子两侧的青山上广泛种植玉米、核桃、板栗 , 这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由于山里耕地有限 , 再加上退耕还林的影响 , 大部分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 真正宽裕些的也就十几户 。 如何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 成为萦绕在村干部脑子里的重要课题 。 2010年春 , 刘福君随中国作家协会“走进红色岁月”采访团走进湖南韶山 , 看到红色文化资源为韶山带来的巨大变化 , 遂萌生了改造和发展家乡的新主意 。 上庄 , 那没有被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环境、巍峨的山梁、葱郁的丛林、潺潺流淌的山溪、秋风中招摇闪烁的累累果实以及淳朴好客的乡俗……让它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 。 特别是一个只有几百户村民的小山村走出了4位中国作协会员 , 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 为什么不把“诗上庄”的名气打出去?这位19岁参军离开上庄、曾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的诗人 , 决定返回故乡 , 用诗歌回馈故乡、发展故乡 。
很快 , 上庄村制定了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 从道路整修、河道拓宽 , 到居住环境改造 , 各项事务巨细靡遗 。 特别是 , 既然要建设“诗上庄” , 诗歌必须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 。 在村口 , 树立了一杆高挺的毛笔 , 笔杆正中刻写的是由音乐家王立平书写的“诗上庄”三个大字 。 底部砚台正面是老诗人刘章创作并手书的《沁园春·上庄》 , “灵性地 , 出贤良才俊 , 诗画琳琅”一句点出了上庄人对小山村的赞誉之情 。 从村口往里走 , 从赵大地、草木安到河西、花宝石 , 从北场、三仙洞到厂沟、西沟 , 沿着公路两侧 , 无论是山坡上 , 还是路边的小广场 , 都布满了刻写在墙上、石碑上的诗歌 。 在村头赵大地 , 设有诗经园 , 选《诗经》中的经典诗句刻在竹简、中华鼎、中国结之上 。 10户农家院以《诗经》中诗作的诗题命名 , 农家院的布置非常漂亮 , 尽量体现《诗经》的元素 。 在草木安诗歌广场 , 展示了郭沫若、闻一多、昌耀等现当代诗人的代表诗作 。 在“诗上庄诗歌园” , 左侧石碑刻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作品 , 右侧则是历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诗人作品 。 园中央则摆有古今中外10位重要诗人的雕像 , 远有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诗人 , 近有艾青、臧克家等近现代名家 , 还有普希金、惠特曼等外国诗人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上庄更名为诗上庄
(左起:赵险峰、刘章、王立平、薛青松、石顺义)
此外 , 诗上庄还设有“世界著名诗人诗歌墙”“中国十位著名诗人墙”“诗上庄大字文化墙”“毛泽东诗词长廊”“鲁迅峰诗词园”“世界民歌墙”等 。 其中 , “毛泽东诗词长廊”精选了毛泽东的60首诗词 , 刊刻在溪沟边的廊道上 , 让人们在闲庭信步中品读欣赏 , 感受这位伟大政治家、诗人的浪漫情怀 。 “鲁迅峰诗词园”的建设 , 与诗上庄的奇景“鲁迅峰”密切相关 。 站在溪沟边 , 仰头望去 , 几座山峰与天空的交接处连接起来 , 看起来非常像鲁迅卧倒的样子 。 于是 , 这里就被人们命名为“鲁迅峰” 。 在鲁迅峰下 , “鲁迅峰诗词园”马上就建好了 , 将展示鲁迅的诗作以及诗人们写鲁迅峰的诗句 。 “世界民歌墙”则将世界多国脍炙人口的民歌进行集中展示 , 这些诗作与上庄诗人所追求的朗朗上口的诗风非常契合 。 在厂沟 , 刘章旧居诗情园和刘章诗歌馆尤为引人注目 。 在旧居的墙上和门梁上 , 布满了刘章先生的绘画和手书毛泽东诗词的笔迹;在旧居的旁边 , 新建立起诗歌馆 , 将集中收藏刘章的诗书手稿 , 以及全国诗人的优秀诗集、诗歌手稿等 , 供人们参观研究学习 。
在诗上庄 , 诗歌的痕迹可谓无处不在 。 比如 , 在拓宽河道之后 , 在河中树立起李白等诗人的雕塑;一沟溪水已垒坝成塘 , 两岸的河坝上将刻上中小学生古诗文 , 让学生们在漂流而下的同时 , 记录下精彩的句子 。 在村尾 , 还有“诗砚潭” , 因为长得像砚台而得名 , 村里在旁边竖起了一支大毛笔 。 这是村里小溪的源头 , 也是村子的文脉来源 。 “赵大地”“草木安”“花宝石”……每个自然村的村名都富有诗意 。 “村头明月悬 , 天光赵大地” , “青山为四邻 , 人善草木安” , “花开轻有音 , 宝石重无言” , 村里为每一个村名都配了诗句 。 总之 , 从村头到村尾 , 处处有诗句 。 村民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 在上山与下山的途中 , 举目皆诗 , 哪怕抬眼看一句诗 , 顺路念一行诗 , 就在无形中吸收了文化 。 上庄的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 , 一路看一路背诵 , 同诗歌一起结伴成长 。 诗人不再神秘 , 诗歌不再遥远 , 那一首首石碑上的诗篇同这片山、这片水、这片林一样 , 成为了诗上庄人的精神食粮 。
二
如果村民们不爱诗、读诗、写诗 , 再多的诗墙、诗碑都只是表演的道具 , “诗上庄”的名号也就名不副实 。 幸运的是 , 这里的人是真爱诗 , 不仅爱读诗 , 还喜欢写诗 。 拿起锄头是农民 , 拿起笔杆是诗人 , 这样的诗歌之路 , 上庄村的村民走了很多年 。 刘章曾在诗集自序里写道:“上庄是我的生身之地 , 灵魂的家园 。 在外人看来 , 不过是野山、杂树、白云、青草、走兽、飞禽和忙忙碌碌的山民 , 而在我 , 是诗 , 是画 , 是经 , 是史!那是让诗歌开发的圣土 , 那是喷发情感的老井!它是我采不尽的富矿 。 ”这座富矿 , 也同样滋养了其他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村民们 。
走进71岁的村民吴学枝的家里 , 他的床头放着发旧的《唐诗宝鉴》等书籍 。 他是刘章的外甥 , 小时候就追随着刘章放羊 , 学写诗 , 至今已经积累了厚厚的几大本诗稿 。 比如 , 他这样写刘章旧居门前的柳树:“诗人门前两棵柳 , 柳树看家诗人走 。 如今人迈树已老 , 但愿诗情永长久 。 ”村子里的鲁迅石像落成了 , 他也不忘赋诗一首:“鲁迅石像落上庄 , 位置小区正中央 。 身后埌头似他像 , 面向南来望四方 。 ”用他的话说 , 就是“见啥写啥” , “天上飞的、地上走的 , 万物生长 , 生活中的任何人、任何事 , 都可以写” 。 吴学枝说 , 诗歌让他豁达 , 让他忘我、忘忧 。 有什么苦恼事 , 有什么愁事 , 一写诗 , 把思想集中到诗上 , 就都掀过去了 。 诗歌成为他心中一盏不灭的灯 。 老人有一个愿望:“等条件具备了 , 我想出本诗集 。 ” 分页标题
52岁的张金来原来是一名矿工 , 10多年前不幸遇到事故伤了腿 , 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了 。 曾经有一段时间 , 他心情非常愤懑、焦灼、抑郁 。 “那时躺在炕上起不来 。 大队找来了 , 让我学写诗 , 我寻思没事儿就写写呗 。 ”这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 , 初中没毕业的他 , 写得又多又好 。 他为村里的梨花作诗:“似雪梨花挤满枝 , 冰肌玉骨令人痴 。 拾来素雅群山醉 , 惹得清风瓣瓣诗 。 ”村里举行国际诗歌论坛 , 他即兴写到:“世界诗人到农家 , 把酒谈诗话桑麻 。 山村虽小乾坤大 , 乡土诗情飘天涯 。 ”穷苦之言易好 , 张金来的诗中 , 既有“十载截瘫路 , 苦海写酸辛”的悲愤之情 , 也有“身残志不损 , 处处有温心”的感恩之语 。 前些年 , 张金来在村民的帮助下 , 出版了诗集《张金来诗选》 , 成为了村子里第一个出诗集的农民 。 因为诗歌 , 张金来变得开朗了 , 加入村里的艺术团 , 担任创作和朗诵组组长 , 给艺术团写快板词和资料 。 他说:“我加入艺术团以后 , 我的精神和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 我从自闭和沉默中走了出来 。 诗歌让我的生活得到了充实 , 给了我精神生活第二次重生 。 ”
在诗上庄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 比如葛秀云的《赞家乡》:“河边杨柳排成行 , 诗墙琳琅列两旁 , 赏诗观景行人驻 , 百姓出口能成章 。 ”赵庆录的《崖柏的自白》:“我生在崖壁上/无人理睬/没喝过山泉水/没享受过沃土的爱/……/风风雨雨几十载/至今没有成才 。 ”作为诗上庄诗歌群体的后辈 , 吴晓娥的诗作曾在《诗刊》《诗潮》等刊物上发表过 。 她曾这样书写村口的那支大毛笔:“一头系着乡情/一头无尽延伸//有字时 , 度人/无字时 , 度己” 。 而她的诗歌创作 , 也如这支笔一般 , 一方面聚焦乡亲乡情 , 一方面向外面更广阔的时空延伸 。
中国爱好诗歌的人很多 , 注重诗歌建设的村庄有不少 , 以诗歌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更是到处都是 , 但诗上庄的特别之处在于 , 它让老百姓参与到诗歌创作、诗歌活动之中 。 很多人认为诗歌应上高雅之堂 , 其实诗歌也需要在土地里生长 。 诗上庄村民们自己创作的诗作 , 或许不是最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式的诗歌 , 但胜在情感真挚、语言质朴 , 又注意押韵 , 充满生活的气息 , 是村民自己的诗歌 。 为了激励村民们写作诗歌 , 村里经常举办“赛诗会” 。 正所谓“上至九十九 , 下至刚会走 , 书本常在手 , 诗词常挂口” , 一家家一户户 , 夫妻、兄弟、父子、母女、祖孙轮番登台 , 或朗诵那些著名诗人的诗作 , 或朗读自己创作的作品 。 他们的诗作题材广泛 , 既有时代高歌、田园新曲 , 也有酬唱赠答、咏物寄意等 。 别开生面的赛诗会 , 对于诗上庄人来说 , 其震撼力赛过春晚 。 这些来自于乡间地头、村舍土炕上的淳朴乡民 , 以或率直、泼辣 , 或羞涩、腼腆的诗意告白 , 勇敢地发声 , 撞击心底的是诗上庄人满满的自豪与自信 。 他们以内心澎湃的诗情 , 演绎了中国北方一个文化乡村独一无二的浪漫节拍 。
值得一说的是 , 在诗上庄 , “诗”(诗歌)与“教”(伦理教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从村口进去 , 在溪沟的两边 , 一边是沿途布满诗歌墙的公路 , 而另一边则是村里精心设计的文化长廊——“田园悟道” 。 在这条道上 , 将“老子出关”“神农尝百草”“孔子杏坛讲学”“孟母教子”“理学家鹅湖之会”“六尺巷”等故事以雕塑的形式生动展示出来 , 并摘取诸子百家中的经典词句 , 刻录在木板或者石碑上 , 让人们在安步慢行、驻足小憩、体验参与中 , 体会老祖宗雅言 , 品咂其中智慧 。 在“田园悟道”上 , 还建立了“翰林园” , 中心放置状元台 。 在状元台的两边 , 由弯曲的石子路连接 , 一边刻的是青少年励志语录 , 另一边是32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校训 , 这是青少年的励志园 。 “家训墙”则展示每家每户的家训 。 这些家训 , 还同时邀请人写好裱好 , 让村民们挂在自己家里 , 做到“家家有家训” 。分页标题
树高千尺 , 回望是根 。 诗上庄尤其讲究孝顺 , 在村子里建设了“孝善广场” , 以文字、雕塑展示那些经典的孝善故事;设置敬老基金会 , 10余万元善款由本村在外子弟和本村能人捐助 , 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可以得到生活补助;举办“诗上庄”好婆婆好儿媳评选活动 , 倡导尊老爱幼好风气 。 村中心的广场上 , 展示了村庄简史、较早入党的老党员和参军人员名单、历届大中专学生名录等 , 将来还要专门设置一个面墙 , 纪念那些到矿山工作却遇难了的村民 。 为方便村民学习传统文化 , 村里为每家每户编发了《诗上庄传统文化读本》 。 村里建立起村图书馆 , 让人们多读书、读好书;组建“文化艺术团” , 通过快板、戏曲等形式让大家学习传统经典、宣扬村约民规;设置“诗上庄笑脸墙” , 把村民们的大幅笑脸放大集中在墙上展示 , 期盼人们能够时常喜笑颜开 。 通过这些措施 , 村民们自我督促 , 相互鼓励 , 形成了更加淳朴的民风 。
三
酒香还怕巷子深 , 诗上庄有诗、有故事 , 但如此偏远 , 很难让外面的人知晓 。 村里通过举办各种诗歌活动、文化活动 , 让村民们有充分的展示机会 , 也让诗上庄的诗歌文化得以传扬 。
2012年9月 , 刘章、刘向东和刘福君三位诗人分别将自己的诗集《上庄记事》《上庄之上》和《上庄人物》组成合集进行出版 , 合集被命名为《诗上庄》 。 从此以后 , “上庄”改称“诗上庄” 。 与此同时 , 创办村级诗刊《诗上庄》 , 刊载知名诗人和本村村民的优秀作品 。 这样一个“村级”的诗刊 , 在全国恐怕也是罕见的 。
现在 , “诗上庄”有两个品牌性的诗歌活动——“刘章诗歌奖”和“诗上庄国际诗歌论坛” 。 其中 , 首届刘章诗歌奖于2014年9月举行 , 至今已经举办了3届 , 共奖掖了10位诗人和3位评论家的作品 。 首届诗上庄国际诗歌论坛于2015年8月举行 , 10多位中外诗人、评论家参加 , 与村民们一起读诗 , 并围绕“诗歌的人民性”的主题进行探讨 。 第二届诗上庄国际诗歌论坛于2017年9月举行 , 这次来参加的诗人更多 , 大家就“现代性视野下的诗人与土地的传统再生或断裂”等话题展开讨论 。
与此同时 , 村子里还设有诗人之家、诗上庄书画院 , 不定期邀请作家、诗人、书画家来上庄创作 。 很多文学组织、艺术院团也常常来访 , 为村民们举办讲座、演出表演 , 与村民们进行互动交流 。 无论是在大场面的活动中 , 还是在人数不多的交流里 , 村民们都踊跃登上舞台 。 诗歌朗诵、快板三句半、戏剧演出 , 村民们样样都行 。 一些不识字的老年人 , 在村里文化人一句一句地教之后 , 竟然也能记住快板的台词 , 上台演出 。 在每一次活动之中 , 村民们对诗歌的那份热爱 , 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在首届诗上庄国际诗歌论坛中 , 来自美国的诗人、翻译家梅丹理就被村里的浓郁诗歌氛围所震撼 。 他说:“在美国 , 也经常有一些诗歌爱好者聚到咖啡馆里 , 交流自己的诗歌作品 。 但像这里这样 , 所有老百姓都参与诗歌朗诵的景象 , 我还没有见到过 。 上庄一个小孩子为我背了李白的《蜀道难》 , 太让我惊讶了 。 他有这样的功底 , 将来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诗歌 。 ”
在参加完活动后 , 梅丹理改变原行程安排 , 在诗上庄又多留了两天 , 到村民家中走访 , 了解村里的诗歌文化 , 体味当地的风土人情 。 梅丹理身高一米八十多 , 有一双大脚 , 村民给他一针一线纳就了一双鞋垫 , 这让他非常感动 。 离开诗上庄那天 , 车开到村口时 , 他示意司机先停一下 。 他走下车 , 弯下高高的身躯 , 面向诗上庄深鞠三躬 。 后来 , 他对刘福君说:这三鞠躬 , 代表三层意思 。 一是这里的山水特别美 , 让人留恋;二是整个小山村把诗歌当作信仰 , 太令人震撼;三是这里的民风非常淳朴 , 令人感动 。 三鞠躬 , 这是一位美国诗人对中国一个小村庄的敬慕和感恩 。分页标题
诗歌的繁荣发展 , 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 。 为了培养更多的青少年写作者 , 诗上庄与安子岭乡中心小学开展了密切的合作 。 在这所小学里 , 学校编印了一至六年级校本教材《诗韵悠悠话刘章》 。 编选者是学校里的教师程世刚 , 他通读了11卷本的《刘章集》 , 挑选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诗作 , 并按照不同的主题分单元 , 写导读和赏析文字 , 让学生们更好地进入刘章的诗歌世界 。 2019年3月 , 教材《诗韵悠悠话刘章》在承德市校本课程教材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 相关课程被承德市教育局命名为“精品课程” 。 学校经常举行诗歌诵读、赏析、创作课 , 学生们也都尝试着写了不少诗歌 , 有的还发表在报刊上 。 在程世刚的带领下 , 学生们还定期举办赛诗会 , 组织学生到诗上庄研学 。
为了激励学生们写出更多更好的诗作 , 刘福君向学校捐赠诗集 , 并用自己的稿费在学校设立“写作奖励基金” 。 奖励办法规定 , 学生在县、市、省、国家级刊物上每发表一篇作品或者获得相应奖励分别给予50元、100元、200元、300元的奖金 。 这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 几年来 , 学生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习作达100多篇 。 受安子岭乡诗韵文化建设的启发 , 镇里的其他学校也纷纷把《诗韵悠悠话刘章》引入进来 , 开展诗韵文化教学活动 。 刘章曾在诗作《山花赋》中写道:“雪花教我心皎洁 , 栽下诗花不凋谢!”诗歌之花已经在小学生心中深深栽下 , 一定会永不凋谢 。
四
如今 , 诗上庄发展得越来越好了 。 道路拓宽了 , 原来的单行小路变成了双向水泥路 , 如五线谱般奏响了农家儿女走向富裕的音符 。 中国结元素的路灯一排排矗立在花坛旁边 , 夜晚亮起 , 照亮了所有的诗碑和花朵 。 诗上庄桃源居已经于2018年10月正式落成入住 。 这是落实国家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的成功试点 , 可供56户居民居住 。 为了表达诗上庄人要把家乡建成现代桃花源的美好愿望 , 村里人以“福”文化为主题 , 对小区进行了布置 。 在公路外墙 , 以简笔画的形式设计了20组“福” , 每组3“福” , 共60“福” 。 56户门前都刻有一条“福”成语 , 寓意福到各家、家家有福 。 这些“福”字 , 寄寓着诗上庄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
本文插图
诗歌墙
很多人来到诗上庄 , 都会惊叹于这个村庄的建设水准:村里有自己的诗歌馆、书画院、图书馆、文化礼堂 , 以及多个诗歌广场、文化广场 。 这都很费钱 , 这钱从哪里来?诗上庄能有今天的发展 , 乡亲们心里都明白:一是赶上了好时代 , 遇上了党的好政策;二是村子出了很多懂得回报家乡的能人 。 为了刻诗、拓宽河道 , 刘福君投入了大量的资产 , 这是他这么多年在商场打拼攒来的 。 有时候 , 钱不够 , 为了省钱 , 他想尽各种办法 。 比如 , 找外面的雕刻师傅费用太高 , 就让亲戚自学雕刻 , 把刻诗的费用降下来了 。 在刘福君等人不断投入的同时 , 国家打响了脱贫奔小康、建设美丽乡村的攻坚战 。 这为村子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 2016年 , 承德市交通局派来驻村工作组 , 一年时间 , 上庄面貌大变样 。 2017年、2018年 , 承德市文联、妇联、工商联、旅游局继续派驻工作组接力扶贫 , 打造诗上庄 。 在这样的扶持下 , 诗上庄才能这样一步步地走到今天 。
任何事情要办成 , 要讲究可持续性 , 诗上庄的发展如今也走到了这样极为关键的一步 。 无论政府的扶持 , 还是个人的投入 , 都不可能是永久的 , 关键村子自身要有造血功能 。 据介绍 , 在进行大量基础设置建设的过程中 , 本村村民积极参与 , 他们的收入有了提升 。 现在村子成立了“诗上庄文化生态旅游有限公司” , 对后续的发展进行整合、管理;成立了土地流转合作社 , 流转土地一百五十亩 , 村民可以从公司分红;建立了农宅合作机制 , 农民腾出的房屋由公司统一使用 , 农民可以收入租金 。 村里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 将来要积极发展相关文化项目 , 加大交通建设力度 , 让更多的人知道诗上庄、来到诗上庄 , 把文化和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 。 同时 , 要加强研学旅游、养老休闲和生态养殖、农产品开发 , 让村民们不用出去打工 , 能够在村子里实现人人就业、共同富裕 。分页标题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经济的支撑 , 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带动 。 在很多年前 , 有村民问刘福君 , “有这么些钱 , 为什么不给大伙分了 , 反而要筹备些没用的东西 , 诗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 ”对此 , 刘福君的回答是:“农村的扶贫 , 不能光是给钱 , 关键是扶志、扶智 , 把大家的精神转过来 。 不是单纯的金钱的富裕 , 精神的富足也很重要 。 ”可以说 , 诗上庄的发展之路 , 将诗歌文化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 促进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 。 它将诗歌文化深刻地嵌入到整个村庄的血脉之中 , 同时注重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 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倾向 , 让人们望得见山水、见得到诗歌、记得住乡愁 。 相信在诗上庄人民的努力下 , 诗上庄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
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20年5月8日3版
【文艺报1949诗上庄:以诗教提振人心】本期编辑 | 晓梅
- 文艺报1949今日主播:冯祉艾(编辑)| 何立伟《湘水亲亲》
- ■1949年,解放军抓住一个“假和尚”,审问后才发现他身份不简单
- 文艺报1949儿童诗的外在打量与自我凝视
- 文艺报1949人工智能写作的一个侧面:主体辨识、心灵计算与技术限度
- 文艺报1949作家畅谈中国短篇小说的调性:众声喧哗 杂树生花
- 文艺报1949纪念布尔加科夫逝世八十周年:文学与永生
- ##1949年渡江胜利纪念章
- [裴昌会]胡宗南的手下裴昌会,1949年通电起义,晚年的结局如何?
- 【文艺报1949】我们辨别相似的命运丨新力量·主题词写作
- 『蒋介石』民国时期永远不能翻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