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旧书网|孔网开店周年记


_本文原题:孔网开店周年记
作者 | 八百不孤也不寒(孔网店铺:八百不孤也不寒的书摊)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书店日记# 孔店周年记(二)
说起与孔网的初相见 , 始于古籍 。
而与古籍的渊源 , 则始于手抄本 。
我老家过年的习俗 , 是各家各户在自家正厅的北墙上悬挂家谱 , 叫作“供家堂” 。 而我家有一点则与众不同 , 就是在供桌上再放一本薄薄的手抄谱书 , 全村所见 , 仅我家如此 。 爷爷在世时 , 我是不敢去打开看的 , 也不被允许 。 所以 , 这小小的谱书从孩童时代就成了我心中的神秘之物 。

孔夫子旧书网|孔网开店周年记
本文插图

孔夫子旧书网|孔网开店周年记
本文插图
这本仅有十余页的谱书 , 如今是我的珍藏 。 里面详细抄录了爷爷这一支的家族传序 。 且从用纸上推断 , 应是民国遗物 , 也大概能判断出其中的笔迹出自太爷爷 。
不过遗憾的是 , 爷爷不曾讲过祖上历史 , 父亲也知之甚少 , 面对家堂和谱书上列祖列宗的名字 , 我心中充满了太多的疑问与好奇 。

孔夫子旧书网|孔网开店周年记
本文插图

孔夫子旧书网|孔网开店周年记
本文插图

孔夫子旧书网|孔网开店周年记
本文插图
我想知道 , 这个我生活过的渺小的鲁北小村庄 , 自永乐二年立村到今天 , 600年间 , 祖先们是如何开辟家业 , 在靠天吃饭、耕读传家的传统乡土社会里 , 都发生过哪些家族故事?
黄土依旧在 , 几度春秋 , 除这本谱书外 , 我没有见过任何相关记载 , 也没有听过一句祖上传说 , 平凡的世界 , 遗忘如流水 。

孔夫子旧书网|孔网开店周年记
本文插图

孔夫子旧书网|孔网开店周年记
本文插图

孔夫子旧书网|孔网开店周年记
本文插图

孔夫子旧书网|孔网开店周年记
本文插图
我曾拜访族中长辈 , 试图解锁这本谱书的历史之谜 。 探寻是兴奋的 , 也是无力的 , 从家谱到村谱 , 从家史到村史 , 从村史到国史 , 我渐渐发现 , 我正面对一个历史大课题 , 这是一项急需要做的抢救性文明发掘工作 。 年逾八旬的祖辈口中斑驳的记忆 , 文革时险被烧毁又流转成谜的村谱 , 让我想到 , 在城镇化碾压式前进中的中国乡村们 , 正被湮没的命运 , 不正是一样的吗?
【孔夫子旧书网|孔网开店周年记】越想 , 越不敢去想 , 列祖列宗早已魂归黄土 , 永生在这片他们曾劳作过和欢喜过的土地上 。 中国的大历史不也如此么?周虽旧邦 , 其命维新 。 历史向前 , 后浪们不断创造新生活 , 拥抱新科技 , 文王之邦也换了天地 。 古今不可通 , 但我很羡慕民国人 , 能站在那段大历史的交界地带上 , 经历新旧交替 , 新在旧的上面发芽 , 旧在新的里面升华 , 文化上自由 , 生活上革新 , 生于忧患 , 也抗争生存 , 一百年前 , 我的太爷爷也正处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的时代吧 , 我的看法是 , 他们不是所谓的愚昧无知 , 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
我想致敬我的先祖 , 虽然他们或经历平庸 , 身后寂寂 , 但从这本手抄谱书出发 , 我愿用一生去追随祖先的足迹 , 为美好生活奋斗 。分页标题
机缘巧合之下 , 我开始收藏各类手抄本 , 接触孔网之初就火力全开地买买买 。 这是2019年花钱最多的地方 , 手抄本真的不便宜 , 哈哈哈 。 不过也很难得 。
这些经历沧桑的手抄本 , 大多残破 , 于是自学修复 , 从拆旧祛污、粘漏补整 , 到装订成册 , 使之能展阅如初 , 体面示人 。
当然 , 爱好手抄本的另一个缘故 , 是我体会到书法之美 。 从小建立起来的美术素养 , 使我始终保持着对书法欣赏的浓厚兴趣 。 而现实中 , 我们是离开毛笔的一代人 , 生活在手机和电脑统治之下的今天 , 我们多数人都不再写字 。 虽然 , 书法与写字固然是不同的 , 不过 , 能写一手好字 , 对一个人的审美教育、人格教育都大有裨益 , 书法是全面的艺术 。 每当看到前人留下的这些笔迹 , 通读或临写 , 眼前的压力消散大半 。
去年 , 陕西师范大学的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 走红网络 , 折射出传统文化复兴的活力 。 我们知道 , 民国时 , 各类毕业证都是毛笔签批的 。 对于今天陕师学子来说 , 这份手写通知书就是一份很好的传家宝 。
时值初夏 , 多雨 , 一阵乌云来 , 一阵雨后风 , 绿肥红瘦 , 正是人间好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