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时间|够低吗,安全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LDL-C 究竟该降到多少?


作为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 血脂异常一直是心血管医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 在我们降脂的时候 , 是否真的清楚血脂水平应该降低的程度呢?
本期「匠星云学院」邀请到了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史旭波教授 , 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机制、血脂指南变迁以及降脂药物发展等方面出发 , 探讨了 ASCVD 患者 LDL-C 水平管理的要点内容 。
那么 ASCVD 患者的 LDL-C 究竟应该降到多少?扫描下方二维码 , 即刻给你答案 。 参与评分更可领取 5 个丁当!

心血管时间|够低吗,安全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LDL-C 究竟该降到多少?
本文插图
史旭波 教授
↓↓↓ 观看课程 , 参与评分 , 免费领丁当
扫描二维码
立即观看课程
扫描二维码
立即观看课程
(下集)
LDL-C 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主要原因
医学界对 AS 形成机制的探寻已经持续 100 多年 , 虽然诸多细节问题至今仍在探讨之中 , 但是对 AS 斑块形成的机制已经有一定了解 。
正常情况下 , 人体循环中的多种脂蛋白颗粒 , 如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乳糜微粒(CM)、高密度脂蛋白(HDL)等 , 在生理情况下 , 部分脂蛋白颗粒尤其 LDL 可在浓度差的驱使下从血液弥散到血管壁中 , 以满足血管壁细胞新陈代谢对胆固醇的需求 。 正常情况下 , LDL 等脂蛋白颗粒弥散量与局部组织对胆固醇的需求是相匹配的 。 当饮食或其他因素导致血液脂蛋颗粒浓度过高 , 导致脂蛋白颗粒过多的进入到血管壁超出生理需求 , 多余的脂蛋白颗粒会蓄积在内皮下结蹄组织 。 脂蛋白颗粒的局部蓄积会诱导机体的炎症反应 , 这种炎症反应本质是单核巨噬细胞参与的一种机体清理反应 , 由单核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吞噬多余的脂质颗粒 。 当蓄积的脂蛋白颗粒超出单核巨噬细胞的清除能力时 , 会引发单核巨噬细胞死亡 , 并诱使机体发生局限化反应 , 通过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弹力纤维 , 结缔组织将死亡的单核巨噬细胞残骸包裹 , 从而形成粥样斑块 。
【心血管时间|够低吗,安全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LDL-C 究竟该降到多少?】可以看出 , 过量脂蛋白颗粒进入血管壁并蓄积是发生粥样斑块的关键 。 研究表明 , 脂蛋白颗粒的蓄积能力受种类、大小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
1)种类:脂蛋白颗粒在血管内皮下的蓄积是载脂蛋白 B 介导 , 只有含有载脂蛋白 B 的 CE、VLDL 和 LDL 具有在血管壁局部蓄积的能力 , 上述三种颗粒也称为致动脉硬化脂蛋白颗粒 。 HDL 颗粒能够进入血管壁 , 但由于不含载脂蛋白 B , 不会发生局部蓄积 , 不会诱导机体的清理过程 , 也不会产生粥样斑块 , 反之 , HDL 颗粒可以帮助清理多余的脂蛋白颗粒 , 减少 AS 发生的风险 。
2)大小:颗粒大小是影响弥散能力的重要因素 , 颗粒越小 , 穿越能力越强 。 乳糜微粒直径约为 80-1000nm , VLDL 约为30~80nm , LDL 则仅有 20~25nm 。 因此与 AS 相关的主要为 LDL 颗粒 。
3)浓度:驱使脂蛋白颗粒进入血管壁的最大动力是颗粒浓度 , 个体 LDL 等脂蛋白颗粒浓度越高 , 渗透数量越大 , 发生 AS 的风险也越高 。
针对上述三个因素 , 在降低个体发生 AS 风险时 , 颗粒的种类和大小无法改变 , 因此降低脂蛋白颗粒浓度 , 从而减少浓度驱使的渗透或弥散 , 是降低 AS 风险的主要手段 。
从血脂指南变迁史看 LDL-C 目标值的变化
降低脂蛋白颗粒浓度能够高效地减少动脉粥样斑块产生及发展 , 但对于具体降低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 。
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美国成年人的 LDL-C 水平约为 130 mg/dl , 因此 1988 年全球首个血脂指南(ATP I)[1] 将 LDL-C 目标值定为 130 mg/dl 。 指南公布后 , 众多研究团队采用严格饮食控制 , 烟酸、胆酸螯合剂等药物 , 甚至手术帮助患者将 LDL-C 下降到 130 mg/dl 以下 , 结果显示 , 一定程度上降低 LDL-C 水平 , 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2]随着研究的深入 , 发现将 LDL-C 降到 100 mg/dl 以下 , 心血管事件风险可进一步下降 。 因此 1993 年血脂指南(ATP II)[3] 进行修订 , 将冠心病等高危患者的 LDL-C 目标值由 130 mg/dl 调整至 100 mg/dl 。 ATP II 指南发表后 , 多项关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问世 。 2004 年发表的 PROVE-IT 研究[4] 显示 , 与 100 mg/dl 相比 , 通过强化他汀治疗将 LDL-C 降至 70 mg/dl 以下 , 患者主要终点事件风险进一步降低 。 同年 , 血脂指南(ATP Ⅲ)做出更新 , 将高危患者 LDL-C 目标值进一步降至 70 mg/dl 以下 。 70 mg/dl 的标准远低于当时欧美和亚太国家成年人群整体的 LDL-C 平均值 , 是否安全呢?有学说认为人类 LDL-C 最适宜的水平为 50-70 mg/dl , 120-130 mg/dl 的平均值是由于工业化革命以后饮食结构变化 , 尤其是人工食品大量出现导致反式脂肪酸等过量摄入使 LDL-C 水平大幅上升 , 导致 AS 斑块的产生 。 事实上 , 地球上目前生存的绝大部分哺乳类动物体内 LDL-C 水平在 50-60 mg/dl 以下 , 同时没有接受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部落中人群 LDL-C 水平也多在 70-80 mg/dl 以下 , 以上学说也为将 LDL-C 降低到 70 mg/dl 提供了重要依据 。分页标题
PCSK9 抑制剂、依折麦布治疗下 LDL-C 目标值进一步降低
PCSK9 抑制剂和依折麦布的出现 , 使人们对 AS 的基本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
2014 年发表的 IMPROVE-IT 研究[5] 显示 , 与 70 mg/dl 相比 , 联合依折麦布将 LDL-C 降至 53.2 mg/dl , 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 。 随后 2017 年美国内分泌协会(ACCE) 指南更新 , 将极高危/超高危患者 LDL-C 目标值由 70 mg/dl 下调至 55 mg/dl 。 2017 年发表的 FOURIER 研究[6] 探索了依洛尤单抗的降脂疗效及更低 LDL-C 水平对心血管事件的疗效和安全性 。 研究结果显示 , 依洛尤单抗治疗能够降低 LDL-C 水平达 59% , 并显著降低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事件风险 。 安全性数据表明 , 进一步将 LDL-C 水平下降至 30 mg/dl 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 之后的亚组分析[7] 显示 , LDL-C 水平降至 20 mg/dl 甚至 10 mg/dl 的个体 , 不良反应也没有明显增加 , 心血管事件风险则进一步下降 。 FOURIER 研究的发表 , 令降脂领域产生了新的疑问 , LDL-C 在体内是否可以无限降低?事实上 , 体内 LDL 颗粒并非独立生成的颗粒 , 而是 VLDL 颗粒的代谢终末产物 , 机体对 LDL 的需求主要是由 VLDL 的需求决定的 。 研究显示 , 循环中 12.5 mg/dl 到 25 mg/dl 左右的 LDL 颗粒 , 即可满足组织液中 2.5 mg/dl 的弥散量 , 可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 。 而由于浓度的下降 , LDL-C 弥散到组织液中 , 导致 AS 的蓄积或产生炎症的机会大幅下降 , 因此 AS 事件显著降低 。 有此认知后 , 即可理解为什么 FOURIER 研究中大量患者的 LDL-C 降至 30 mg/dl , 甚至部分患者降至 10 mg/dl 后在试验观察期内仍未发现显著的不良反应 。
2019 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发布了最新的《2019 年 CCEP 调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专家建议》(以下简称专家建议) , 根据研究与临床实践 , 形成了符合目前证据等级的推荐 。
小结
LDL-C 蓄积导致的 AS 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的最常见病因 。 降低 LDL-C 水平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LDL-C 目标值已从传统的 70 mg/dl 降至 55 mg/dl 。 PSCK9 抑制剂、依折麦布等药物可使 LDL-C 降至更低水平 , 带来更多获益 。
参考文献
1. Arch Intern Med. 1988 Jan;148(1):36-69.
2. Rossouw JE, et al. N Engl J Med 1990;323:1112-9.
3. JAMA. 1993 Jun 16;269(23):3015-23
4. Cannon CP, et al. N Engl J Med 2004; 350(15):1495-1504.
5. Cannon CP, et al. N Engl J Med. 2015; 372(25):2387-97
6. Hadjiphilippou S,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376(18):1713.
7. RP Giugliano ,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2017 Clinical Trial Update IAugust 28, 2017

心血管时间|够低吗,安全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LDL-C 究竟该降到多少?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