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老师地理工作室|【备考干货】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整理,高考地理万能公式大展示,还不赶快收藏!(附高考模拟题设计)


_本文原题:【备考干货】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整理 , 高考地理万能公式大展示 , 还不赶快收藏!(附高考模拟题设计)
1.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 , 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 , 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
如果余数小于7.5 , 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 , 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 , 区时相差1小时 , 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 , 西时区写成负数 。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 , 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 , 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 , 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 , 西经度写成负数 。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 , 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 , 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 , 南纬度写成负数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 , 则为北纬;若为负值 , 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 , 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 , (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 。 (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 , 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 , 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x-1)·h≤H<(x+1)·h , 其中H为相对高度 , h为等高距 , x为等高线条数 。
13.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 , 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分页标题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 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
14.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 , 其中A是纬度
15.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 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
17.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 , 通常用千分率表示 。
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 , 以千分数表示 。
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 , 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 , 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
23.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
24.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 。
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 。
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 , 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
25.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
关于地理计算类问题 ,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加以介绍和归纳讲解 , 但在以能力考察为命题原则的高考中 , 却经常会考察考生运用数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地理事物需要进行数字统计、测量、计算 , 才能得出结论 。 因此通过地理计算的考察可以反映出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也可以折射出考生理性思维品质的高低 。 所以 , 地理计算作为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 , 在近年的各地高考试题中都占据一定的分数比例 , 成为深受高考命题人员青睐的一类题型 。
【题型分析】
高考中的地理计算一般考查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 , 需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 但是因为此类问题的题干常以图表或材料的形式呈现 , 需要从图表或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 然后进行计算 , 所以难度较大 。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从解题思维的过程来看 , 计算类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
(1)信息材料 , 运用相关概念、原理、规律进行计算 。
(2)提供信息材料和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
【命题方向】
(1)比例尺计算类 分页标题
(2)距离计算类
(3)高度计算类(包括:海拔高度、相对高度)
(4)地球运动类(包括: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昼夜长短计算、太阳直射点计算、速度计算)
(5)人口问题类计算(包括:人口密度计算、自然增长率计算、城市化水平计算)
(6)气温垂直递减类计算
【方法突破与规律提升】
(1)比例尺计算类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缩放:①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 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 , 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 , 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 , 比例尺变大 。 ②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 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 , 即比例尺缩小到3/4 , 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50000=1/66500 , 比例尺缩小 。
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①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 , 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 ②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 , 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
【题型1】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 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山峰M与村庄之间的水平距离约为()
A.9千米 B.12千米
C.15千米 D.18千米
【解析】山峰M与甲村之间图上水平距离结合比例尺 , 可知其实际水平距离约为12 km 。
【答案】B
(2)陡崖底部与M山峰最大高差可能是()
A.188米 B.288米
C.388米 D.488米
【解析】陡崖底部海拔介于200—300m之间 , 山峰海拔介于600-700m之间 。 则知两者相对高度介于300—300m之间 , 陡崖底部与M山峰最大高差可能是488m 。
【答案】D
(2)距离计算类
1.赤道上求距离 。 赤道上经度相差1° , 其距离大约相差111千米 , 赤道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为111千米×相隔经度数 。
2.南、北纬60°线上求距离 。 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相差1° , 其距离大约相差55千米 , 南、北纬60°纬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为55千米×相隔经度数 。
3.同一条经线上求距离 。 同一条经线上 , 纬度相差1° , 其距离相差约111千米 , 同一经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为111千米×相隔纬度数 。
4.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题型2】
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分布图 ,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备考干货】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整理,高考地理万能公式大展示,还不赶快收藏!(附高考模拟题设计)】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备考干货】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整理,高考地理万能公式大展示,还不赶快收藏!(附高考模拟题设计)
本文插图
(1)小明在沿海高速公路坐车经过甲处山丘时 , 看到该处的农业景观最有可能是()
A.荔枝园 B.苹果园
C.橘园 D.咖啡园
【解析】据经纬线分布可知 , 该地带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荔枝产于热带 , 苹果主产于暖温带 , 咖啡 , 产于热带 , 柑橘盛产于亚热带 。 故C项正确 。
【答案】C
(2)图中两条公路最大的高差是()
A.99米 B.149米
C.199米 D.249米
【解析】沿海高速公路经过丘陵地区 , 图中等高距为50m 。 高速公路经过的最高处海拔介于200-250m之间 , 104国道较低处位于0-50m之间 。 两条公路的高差介于150-250m之间 , 可见两条公路最大的高差接近250m 。 故D项正确 。
【答案】D
(3) 图示地区大陆架的面积约为()
A.3.2平方千米 B.32平方千米
C.64平方千米 D.320平方千米
【解析】采用截补法 , 将图示区域的海域转化到图中经纬线围成的矩形中 。 再根据经纬线数值差求得矩形边长计算和估算结合即可 。分页标题
【答案】B
(3)高度计算类(包括:海拔高度、相对高度、流域面积类计算)
1.等高线图上任两点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 ,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 , d表示等高距 。
2.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 , 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 , 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 , 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 ,
相乘即可 。
【题型3】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 完成下列问题 。
(1) 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为()
A.山地B.丘陵
C.低缓高原 D.平原
【解析】该地区海拔较低 , 地势起伏和缓 , 应为丘陵 。
【答案】B
(2)图中陡崖M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A.50米 B.90米
C.155米 D.220米
【解析】根据陡崖的相对高度公式“(n-1)d≤(n+1)d” , 陡崖M有三条等高线重合 , 等高差为50 , 等其相对高度H:100≤H<200米 。
【答案】C
(4)地球运动类(包括: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昼夜长短计算、太阳直射点计算、速度计算)
【时间计算】
1.地方时计算 。 以太阳“东升西落”为标准 , 在同纬度地区 , 相邻位置偏东的地点 , 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 时刻就早 。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
2.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 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 是我国唯一的标准时间 。 而北京的地方时是指116°E经线的地方时 , 比北京时间要晚约16分钟 。
3.日期计算 。 日界线也称日期变更线 , 国际上规定 , 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 即东西12区区时相同 , 日期相差1天 。 由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 。 日期减一天 。 反之 , 日期加一天 。 解题时注意:①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 。 ②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 。 ③注意越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 , 要注意星期的变化 , 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 , 平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 , 年份的变化 。 ④确定某一日期所占比例时除确定180°经线外 , 还要找到“零时经线” 。 ⑤ 全球总是被两条经线分割为两个日期 , 注意“零时经线”的特殊状态及应用 , 如:0:00经线与本初子午线重合、0:00经线与180经线重合的地理意义 。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β(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差) , 其中β的值按照同一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原则 。
2.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
3.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β(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差) , 其中β的值按照同一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原则 。
4.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 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 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 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 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
5.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
【昼夜长短计算】
1.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 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 , 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
2.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 。 方法是:白昼长=2×(12-日出时间)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 。
3.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 。 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 , 如北纬40度的昼长是15时 , 那么南纬40度的地区夜长为15时 。
4.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 。 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分页标题
【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1.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 , 地方时12:00的经线 。
2.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 , 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 , 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
【运动器上感觉昼夜更替周期、速度的计算】
T=360°/(地球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同向相加 , 逆向相减 。
【题型4】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正午前后 , 利用1米高立杆开展日影长度观测活动 , 并在晴好夜晚利用象限仪开展北极星观测活动 。 左下图是日影观测数据统计图 , 下图是北极星观测示意图 , 图中α为北极星仰角 。 完成下列问题 。
(1) 观测地所处的经度是()
A.90°E B.120°EC.117°E D.123°E
【解析】该地正午时影子最短 , 此时该地地方时为12点 , 而北京时间为11:48 , 比该地地方时晚12分钟 。 可知120°E比该经度小3° , 则该地经度123°E 。
【答案】D
(2)当地观测的北极星高度接近()
A.29° B.37°C.45° D.53°
【解析】4月22日 , 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8°N(太阳直射点平均每4天移动一个纬度) 。 该日正午杆长与影长相等 , 可知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5° , 假设该地纬度为x , 则45°=90°-(x-8°) , 求得x=53° 。
【答案】D
【题型5】
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 , 绘成下图 。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1) a~b期间 , 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A.昼长夜短 , 且昼渐长夜渐短B.昼长夜短 , 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 , 且昼渐长夜渐短D.昼短夜长 , 且昼渐短夜渐长
【解析】a~b期间 , 该地日出时间由一年中最晚到居中(地方时6:00) , 可知该地昼短夜长 , 但白昼变长 , 黑夜变短 。
【答案】C
(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20分钟
C.3小时20分钟 D.4小时40分钟
【解析】该地日出最早(北京时间约5:20)和最晚(7:40)大约相差2小时20分钟(日落最早和最晚也是相差2小时20分钟) 。 则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钟 。
【答案】D
【题型6】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立竿成影法测正午太阳高度 , 发现该地一年中两次出现立竿无影 ,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1)若其中一次为6月6日 , 则另一次立竿无影的时间大致为()
A.5月8日 B.7月8日
C.8月8日 D.9月8日
【解析】6月6日在夏至(6月22日)前16天 , 则夏至后16天会再一次出现立竿无影 。 时间大约为7月8日 。
【答案】B
(2)若该兴趣小组夏至日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86.5°(黄赤交角取23.5°) , 则一年中该兴趣小组测得同样正午太阳高度的天数为()
A.一天 B.两天
C.三天 D.四天
【解析】夏至日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86.5° , 可知该地纬度为20°N 。 一年中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86.5°的天数为3 , 测得日期如下图所示: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备考干货】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整理,高考地理万能公式大展示,还不赶快收藏!(附高考模拟题设计)
本文插图
【答案】C
(5)人口问题类计算(包括:人口密度计算、自然增长率计算、城市化水平计算)
1.出生率=新生人口/人口总数;死亡率=死亡人口/人口总数;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变化率=自然增长率-净迁移率
4.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总数/总面积
5.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
【题型7】
下图是某国196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页标题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备考干货】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整理,高考地理万能公式大展示,还不赶快收藏!(附高考模拟题设计)
本文插图
(1)该国人口数量减少的时间大约是()
A.1963年~1972年 B.1975年~1986年
C.1981年~1990年 D.2000年~2010年
【解析】一个国家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时段就是人口减少的时段 。 分析图示可知 , 大约1981年~1990年前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 , 人口数量减少 。
【答案】C
(2)目前 , 该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就业压力大 B.城市人口比重大
C.国内人口迁移量大 D.人口老龄化严重
【解析】自1990年至今 ,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低 , 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 老龄化日趋严重 。
【答案】D
【小结】
地理计算还涉及很多方面的地理内容 , 诸如:风力、水平气压气度、锋面移动速度等问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大气运动、洋流活动、交通运输布局、工、农业区位选择等 。
知识迁移、学科联系方面 , 地理计算类问题一般不与政治、历史等文综科目联系 , 而多与数、理知识结合 。
在高考备考复习过程中力求做好:
1.归纳整理教材中的相关地理计算原理 。
2.强化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 。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计算类题充分反映出了也已成型的命题规律:以文字材料、图像材料、表格材料展现地理信息 , 要求从中提取有效的解题信息 , 根据相关的地理计算规律、原理或公式加以计算 , 得出正确结论 。 这就要求考生加强相关题型的研究、训练 , 从中寻找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 。
高考地理万能公式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 , 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 , 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 , 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 , 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 , 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 , 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 , 径流量的大小 , 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分页标题
2、海拔高度(海拔高 , 空气稀薄 , 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 , 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 , 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 , 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 , 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 便于农耕 , 有利于交通联系 , 节约建设投资 , 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 , 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 , 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 , 工程难度大 , 若沿等高线延伸 , 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 , 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 使更多人受益 。 <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 , 缩短里程 , 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 <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 , 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 ,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 , 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 , 改造传统产业 , 保证各业平衡发展 , 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 , 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 , 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 , 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 , 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 , 提高生产水平 , 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 , 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分页标题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 , 流经平原 , 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 , 河流流量大 , 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 , 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 , 经济发达 , 联系密集 , 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 , 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 , 清淤疏浚河道 , 开挖河道
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 , 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 , 水流缓慢 , 水流不畅 。 )
2、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 , 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 , 水量大 。 )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 , 流域内普降暴雨 , 造成洪水泛滥 。 )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 , 植被破坏严重 , 水土流失加剧 , 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 , 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 )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 , 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 )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 , 以提高供水能力 。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 , 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 , 造价低 , 库区容量大) 。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 , 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 , 占地搬迁情况 , 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 , 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 , 带来海底营养盐类 , 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 , 地广人稀 分页标题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隧道的选址条件
要选择在背斜处:
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 地下水向两侧渗流 , 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
b.背斜为穹形构造 , 不易塌方 。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 , 以保证排水 。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
3、气候:少云雾 。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 , 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 , 改善生态环境 。
2、控制人口数量 , 提高人口素质 。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 , 加大科技投入 , 提高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