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

提到战国时期的秦国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 会出现许多五花八门的答案 , 比如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质的飞跃、从秦孝公之后秦国连续出现了七代明君、战神白起横空出世击败三晋等等 , 这些说法都有其正确之处 。
不过笔者首推的原因是:关中平原坐拥巨大的地理优势 , 四周被群山环绕 , 关中四关将山东六国拒绝在国门之外 。
关中四关

先秦时代|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正所谓先生存后发展 , 战国初期的秦国实力相对羸弱 , 秦地的人口数量和社会财富无法和中原强国相提并论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和山东六国抗衡的底气 , 如果贸然兴兵 , 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 , 被别国乘虚而入 。
万幸的是 , 关中平原坐拥山河之险 , 四周的崇山峻岭堪称阻隔飞鸟 , 只有函谷关、武关、萧关和大散关可以供大部队通行 , 由于秦国在这四个地方都建立了较好的防守体系 , 才能平安等到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 。
需要强调的是 , 关中平原只是难以攻破 , 而非绝不可攻破 。秦朝末年 , 全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 , 以项羽、刘邦为首的两支队伍势如破竹 , 直逼咸阳 。
项羽影视形象

先秦时代|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 。其中项羽部队在函谷关和秦国的抵抗力量进行了激烈的抗战 , 而刘邦部队则从武关快速突破秦国的防守 , 攻灭咸阳 。
不过这次入关 , 离不开秦二世丧失民心的基础 , 整体来说 , 在战国时期 , 关中平原被四道天然屏障庇护 , 因此得名四塞之地 , 防守优势极其巨大 。据《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一 》中记载:
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 , 关中平原的天然地理优势绝非浪得虚名 。
关中平原是群山环绕中的一块肥沃土地 , 适宜种植粮食和繁衍人口 , 这种地势在中原地区还算常见 , 然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却十分罕见 。
这也造成了周边势力对这片沃土产生觊觎之心 , 不过四道天然屏障粉碎了这份野心 。
我们可以意义来看这四道关卡的具体作用:函谷关对于关中的防守优势最大 , 其位于两山谷地之中 , 大部队只能将阵型变成长蛇阵才能依次通过 , 令防守方可以逐一击破 , 可以有效隔绝三晋和更远处的燕齐两股势力 。
函谷关守将章邯

先秦时代|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武关被称为关中第二雄关 , 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 , 北依高峻的少习山 , 南濒险要 , 是秦楚之间的重要屏障 , 也基本是楚军入秦的唯一坦途 。大散关是被称为川陕咽喉 , 这条通道虽然绕路较多 , 实际距离远远超过直线距离 , 但是胜在不用体验蜀道之难 , 是蜀地政权入秦的最佳通道 。萧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 , 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由渭水和泾河水流冲击形成的河谷低地 , 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关中平原的唯一通道 。
综上所述 , 由于当时蜀地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羽翼尚未丰满 , 无法对关中构成巨大威胁 , 因此秦国面对的主要压力都集中在函谷关和武关两地 , 其中函谷关的压力更大一些 , 也因此成为了名气最大的一道关卡 。
在山东六国多次组成联军 , 通过函谷关攻秦却无果的前提下 , 为何其不尝试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其实这里有很复杂的原因 , 武关本质上 , 是阻隔秦楚的关卡 , 三晋和齐燕想走武关 , 必须要借道于楚国 。据《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中记载:
函谷关分页标题

先秦时代|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在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 , 也充分体现了武关对于楚国的重要性 , 比如唐代的胡曾就写过关于武关的诗作 , 据《咏史诗·武关》中记载:
那么 , 既然很多时候楚国愿意作为联军共同攻打秦国 , 那么为何不肯带领诸侯走武关攻秦呢?其实并非楚国小气 , 而是山东六国走武关路线 , 实在是过于浪费资源 , 从部队的集结到穿行 , 都面临着巨大的消耗问题 。
武关

先秦时代|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 , 山东六国联合攻秦 , 第一步是必然是集结部队 。
如果走函谷关路线 , 那么三晋可以迅速抵达函谷关外的平原地区 , 齐燕也可以借道于赵国抵达该处(齐燕主力都和赵地接近) 。
而楚国相对麻烦 , 由于其主要军力部署位于东部地区 , 需要引军北上 , 通过和韩国相近的丹阳地区借道韩国 , 和其他部队会合 。
如果走武关路线 , 那么燕国要借道齐国 , 进入楚地;而齐国也要进入楚地 , 三方共同横跨楚境 , 抵达武关之外 , 而三晋则要依次通过丹阳或者函谷关前的崎岖山道 , 向西北抵达武关地区 。
对比这两种方法:前者可以节省三晋的资源 , 而燕齐二国的行军方式也比较简便 , 只需要穿过一个国家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 六国之中 , 只有楚军跋涉距离较长 , 而五国集结较为轻松 。而后者 , 三晋要跨境集结 , 燕齐两国的部队要穿越本国才能入楚 , 然后折回向西 , 而楚国的跋涉距离能相对变短 , 这样六国之中 , 五国集结较为困难 , 对比前者会造成巨大的消耗 , 不利于六国联合作战 , 这就是联军不愿走武关线的重要原因之一 。
在战国的历史上 , 武关和函谷关都有过被攻破的记录 , 其中函谷关是被由匡章带领的五国联军攻破 , 最终秦国割地赔款议和 , 最终得以存活 。
而武关则曾经被楚国以一己之力攻破 , 楚国本以为可以趁机进逼咸阳 , 没想到却在蓝田地区遭到了激烈的狙击 , 损失惨重 。据《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中记载:
大散关

先秦时代|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笔者认为 , 蓝田之战堪称楚国走向衰败的导火索 , 也侧面反映了武关的重要战略价值 ,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复盘蓝田之战 。
当年张仪诈楚 , 最后却违反约定 , 引起楚怀王的震怒 , 于是在丹阳地区(楚国旧都)和秦军发生了激烈冲突 , 结果以失败告终 。
不过在丹阳之战后 , 楚军东部主力军尚存 , 且秦国也损失惨重 , 于是楚怀王连续发起了第二场战争 , 也就是蓝田之战 。
蓝田之战中 , 楚军直接攻破了武关 , 进入了蓝田地区就是证明(蓝田是秦国属地) 。秦国守卫咸阳的最大屏障 , 就是关中四塞 , 尤其关卡在防守中对秦军有巨大加成作用 , 所以秦人必然在武关布下重兵 , 不过武关最终还是被楚军攻破 , 秦军只能后退 , 在下一个关卡迎战楚军 。
这也体现出了函谷关和武关的巨大差别 , 函谷关的坚固程度虽然超过武关 , 但是其背后却是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 , 一旦被攻破 , 那么敌方士兵可以肆意驰骋 , 进攻路线丰富多彩 , 秦军完全不知道如何驻防 , 所以在上文中提到了秦国在函谷关被攻破后立刻割地赔款 , 以外交手段来保护咸阳 。
蓝田之战发生地区

先秦时代|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武关即使被攻破 , 其后还有蓝田、大昌等重要关卡 , 狭长的山谷谷地也适合随时展开对敌军的伏击 , 从咸阳来的秦军只要驻防在咸阳东南 , 商洛西北的平原 , 就可以以逸待劳 , 关门打狗 , 将敌军包围在谷地中慢慢歼灭 , 楚国蓝田溃败 , 就是最好的例子 。
综上所述 , 虽然历史上有过刘邦快速通过武关占领咸阳的例子 , 但那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下 。当时 , 秦国北境主力刚从北方抵御匈奴的前线撤回 , 便立刻和关中残余的部队集结 , 在尚未得到休整时就和项羽带领的规模庞大的诸侯联军相遇 , 由于之前巨鹿一战项羽名动天下 , 所以秦军不得不集结全部力量守卫函谷关 。
【先秦时代|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在项羽主导的起义军通过楚齐赵韩旧地连线进攻函谷关时(等于楚军放弃武关走函谷) ,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条线集中了其全部主力 , 因此对于秦军来说 , 主要任务就是逐步瓦解起义军 , 并将其中势头最盛的西楚军赶回楚地或者直接消灭 , 所以这个时候 , 武关的防守完全就是一片真空 。
于是刘邦便趁着大军的掩护 , 带领自己的汉军势力 , 沿不适合大军通行的函谷关——武关连线跋涉至武关 , 再之后又走斜线进入关中 , 最后北上进攻咸阳 , 这条路线的实际距离极大地超过了从函谷关到咸阳的距离 , 从理论上说必然不如项羽军 。然而即使骁勇善战的霸王 , 也被秦军阻隔在函谷关数日之久 , 最终失去进占咸阳的先机 。
因此不难看出 , 在武关防守完备的前提下 , 其防守作用并不弱于函谷关 , 楚国这种强国在秦国东线面临三晋压力时都都无法在此占到便宜 , 而淮河以北的齐赵魏韩燕五国如果借楚地走武关 , 又会极大浪费资源和士兵的精力 , 因此武关才没有成为六国攻秦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