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时文|看诗歌如何与时间作对
_本文原题:看诗歌如何与时间作对
本文插图
文/林颐【朝花时文|看诗歌如何与时间作对】
阅读 , 就是靠近一点点 。 只需一点点 , 我们就可以这样喜爱诗歌 。 在诗人的笔下 , 思绪流动 , 难以捕捉 。
波德莱尔说:“诗人享有一种无可匹敌的特权:他能够随其所愿地时而做自己 , 时而做他人 。 就像在找寻躯体的游魂一样 , 随时可以任意进入人身 , 扮演自己 。 ”
对于读诗者 , 其实也如此 。 诗无达诂 , 唯以心通 。 我们爱诗歌 , 多半是因为感受到了诗里那些特别的东西 , 更可能是因为在诗里发现了自己的存在 。 诗是自由的精灵 , 读诗亦不妨任性一点点 , 有些规则应遵守 , 有些规则可以打破 。
李炜很“独” 。 三年前 , 读他的《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艺术史》 , 我就知道了这一点 。 李炜以跳脱的、不羁的口吻 , 强烈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看法 , 呈现相当私人的审美 。 从《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艺术史》到《永恒之间:一部与时间作对的西方诗歌史》(以下简称《永恒之间》) , 特立独行的姿态没有变化 , 只是视域更开阔且更加由外而内折返自身 。
最接近人类心灵
《永恒之间》的副标题是“一部与时间作对的西方诗歌史” 。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里 , 诗歌是最早诞生的 , 也是最接近人类心灵的 。 逝者如斯 , 与时间作对的 , 有什么能媲美诗歌?
从20世纪纷乱的西语国家、带领风潮的法国走到19世纪的美国、普希金时期的俄国、歌德时期的德国、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 , 后面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中世纪的波斯和阿拉伯、古罗马、古希腊 , 本书在空间上囊括了最主要的国家 , 跨度和振幅是非常大的 , 更在结构设计上破坏了习常的叙述秩序 。 这是一趟倒溯之旅 , 明确了与时间作对、与传统对抗的决心 。
李炜建立了自己的规则 , 他是自己的形式主义者 。 他以10个字(战、新、私、名、哲、戏、学、译、才、传)命名书的10个章节 。 他是狂放不羁的 , 他也是审慎的 , 被拈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藏着巧思 , 浓缩了每个时期代表诗人的气质与时代特征 。
“她步步潜近 , 环视四周 , 寻找猎物” , “她”指代死神 。 “她的斩获里将有五个半诗人 。 凑不成整数 , 是因为第六个人其实是一位哲学家 , 尽管他也作诗、写小说 。 ”李炜不在意是否完整陈述这些诗人的死亡事件 , 他的行踪本身就如神出鬼没的死神 , 挑选那些刚刚萌芽的奇才 , 倏忽间 , 巴列霍被收走 , “一个倒下 , 四个半诗人在死神的名单上继续等待”;命运的齿轮晃悠轮转 , 然后 , 带走了洛尔迦 , “于是 , 两个倒下了 , 三个半诗人继续等待” 。 有种推理小说的诡谲氛围 , 鬼魅般的拉丁谶纬格言 , 附着诗人的命运 , 一个一个地接踵陨落 。
诗行形状是诗意的一部分
T·S·艾略特说 , 诗歌是“高级消遣” 。 诗人像顽童 , 爱玩新花样 。 比如 , 阿波利奈尔的图画诗 , 诗行或弯曲 , 或扭转 , 或倾斜 , 时而构成圆圈 , 时而方块 , 时而三角 , 李炜描述为“在风中翩然起舞 , 却又遵循地心引力” , 并连接了古希腊“造型描述”的传统 , 说明诗行的形状是诗意的一部分 。 诗人们我行我素 , 狄金森就是一例 。 “很久很久以前” , 李炜用此句式勾起缅怀 , 这句话的每次重复使用都是狄金森生活或心灵某个层面的揭幕 。 其中一次 , “是时候说说这些该死的破折号了” 。 那么滥用 , 那么频繁 , 总是不合规定 , 难免被人批评 。 很久以后 , 在现代性的语境里 , 人们才会赞赏这些独具匠心的运用 , 有人说 , 狄金森的破折号就像乐符 , 标记片刻的间断 , 有余音绕梁的效果 。分页标题
特里·伊格尔顿的《如何读诗》强调了“寻求形式”的重要性 。 因为诗差不多可被定义为形式和内容紧密交织的文学品类 。 诗尤其揭示了所有文学作品隐秘的真理:形式是内容的构成 , 它不只是对内容的反映 。 语调、节奏、押韵、句法、谐音、语法、标点等 , 事实上都是意义的生产者 , 而不只是意义的容器 。 改变其中任何一个 , 就是改变意义本身 。
解诗就是解读自我
评论家吴晓东曾以“临水的纳蕤思”这个古希腊神话的原型形象去诠释“诗的自传”以及艺术本身 。 吴晓东说 , 真正的艺术无法脱离形式 , 然而又是一种心灵与精神性的存在;它与表象联系在一起 , “却是以其自身的方式寻求并发现表象后面的某种东西” 。
《永恒之间》是诗论 , 也是另类诗集 , 是创造性的产物 。 诗人是语言的炼金术士 。 李炜注重语言潜能的挖掘 , 寻找语言呈现意义的可能性 。 李炜解诗的过程 , 不仅仅是激活对于经典诗歌的重新发现 , 他的想象力也在诗歌这样的精神形式里得到了充分的飞翔 。
10个命名 , 赋予诗人及诗歌以名相 。 每个字 , 都在界定一种共同性 , 签署一项诗歌的概念契约 。 战:聂鲁达、乌纳穆诺、帕斯共有的为普天下的穷人和受迫害者代言的意识;新:波德莱尔、兰波、“毕加索帮”等法国先锋派不走寻常路的人生观;私:狄金森、普拉斯、里奇私密的独白;名:普希金太阳一般的诗才 , 与俄罗斯诗人对名誉的格外重视;哲:荷尔德林、温克尔曼、费希特、尼采 , 德意志的哲思……路过往昔的那些时间点 , 辨别莎翁戏剧的真正作者 , 参与文艺复兴的人文运动 , 回到古罗马 , 回到古希腊 , 最后 , 我们前去拜访萨福 , 因为 , “她是古往今来书写爱情的诗人中 , 最杰出的那一位” , 而爱情 , “也是贯穿从古至今、普天之下所有诗歌的唯一题材” 。 情感是诗歌大厦的基石 , 从古至今 , 莫过于此 。
本文插图
《永恒之间》是以英文写作的 。 李炜自述 , 这部作品引用的诗歌 , 有些是他不懂的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少量方言诗歌 , 这些只能依赖于各种英译版本 , 其他的诗歌都是以他自己的翻译为基础 , 先根据原作译成英文 , 然后与本书译者一起转换成中文 。 这些诗歌从它们原初的语言里走了出来 , 在一个人的身上产生了某种含混 , 融合了一个人的美学观念和文学经验 , 继而形成了一个人鲜明的风格 。
李炜低头写作 , 当他抬起眼的时候 , 有否寻觅遥远不知何在的巴别塔?有无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诗歌的历史就像水面的涟漪和山谷的回声 , 我们需要辨识 , 需要聆听 , 才能打通彼此之间的隔阂 。 庞德是那么欣赏中国古典文化 , 李白是他的偶像 , 可是 , 李炜毫不留情地讥嘲庞德的译作连白话的口语都不如 。 李炜以古波斯诗人鲁米在20世纪美国的走红为例 , 探讨记名伪作的盛行和诗歌在不同族群之间流播的异化现象 。 李炜反对直译和那些试图押韵的译作 , 认为太僵硬 。 李炜转述尼采之语 , 说翻译是“一种征服” , 一种侵略行为;或如弗罗斯特所言 , “所谓诗 , 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丧失的东西 。 ”可是 , 就算难免他解和误读 , 翻译仍在破除藩篱 , 好的翻译皆有慈悲心 , 都在努力涵濡不同语言 , 沟通远缘文化 , 创造而又化生 。 临水鉴影 , 菩提明镜 , 窥得世界的些许奥秘 , 寻得自身散落的一抹微尘 , 那就够了 。
全书意象纷呈 , 句法独特 , 作者行文跳跃飞扬 , 充满着诗思张力 , 一方面让诗歌意旨深杳 , 一方面又让思想诗性流溢 。 解诗者和写诗人的契约维系着一种快感、一项条件 。 这种快感、这项条件 , 开示我们以另一种眼光来领悟诗歌的遗产 , 不作外部人的观察 , 进入吧 , 这是我们自己寄寓其间的宇宙星辰 。分页标题
(刊于解放日报2020年10月10日读书周刊)
这是“朝花时文”第2442期 。 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 。 投稿邮箱hw038@jfdaily.com 。 投稿类型:散文随笔 , 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 , 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 不接受诗歌投稿 。 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 , 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 。 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
- 知识就是力量|藏文科普 | 当诗歌流露出力学现象,才是真正的融会贯通
- 徐志摩微诗歌大赛|【诗城海宁】张有松:月光静静地白
- 齐鲁文学|四川诗人‖【刘官福诗歌精选】
- 徐志摩微诗歌大赛|【诗人有约】吴博:教我如何不想你
- 商帮新媒|黄河故事原创系列诗歌之一三三:白河湾
- 阳关文学|【诗歌】曹焕荣︱思念的棉衣
- 诗书画印|雪石原创诗歌《十月初一的下元节》
- 大洋诗歌|大洋诗歌: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是否还会勇敢地爱?《我假装不出比蜜更甜的微笑表情》
- 读睡诗社|诗歌精选|半风半雨半流离,半嗔半痴半相思《我愿意就此隐形》《晨》《冬天,那片凋零的叶》
- 嘉兴日报|明天,西塘用诗歌邀您共赴这场音乐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