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薪|一套法拍房,勾起对杭州文脉的再回望


中薪|一套法拍房,勾起对杭州文脉的再回望
文章插图
图为杭大新村一角。新华社发(毛静雯摄)

中薪|一套法拍房,勾起对杭州文脉的再回望
文章插图
图为杭大新村入口处。新华社发(毛静雯摄)

中薪|一套法拍房,勾起对杭州文脉的再回望
文章插图
图为杭大新村一角。新华社发(毛静雯摄)

中薪|一套法拍房,勾起对杭州文脉的再回望
文章插图
图为姜亮夫故居杭大新村4幢3号北面的入楼小径

中薪|一套法拍房,勾起对杭州文脉的再回望
文章插图
中薪|一套法拍房,勾起对杭州文脉的再回望】图为杭大新村4幢,一楼为姜亮夫故居。新华社发(毛静雯摄)

中薪|一套法拍房,勾起对杭州文脉的再回望
文章插图
图为1983年姜亮夫在杭大新村住所的小花园里看书。(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中薪|一套法拍房,勾起对杭州文脉的再回望
文章插图
蒋礼鸿一家在杭大新村寓所前合影。

中薪|一套法拍房,勾起对杭州文脉的再回望
文章插图
图为夏承焘与妻子。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采访人员朱涵)2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一套法拍房,勾起对杭州文脉的再回望--曾经大师云集的杭大新村如今老旧荒芜,如何留存与保护,成了许多人关心的话题》的报道。
2020年底,一套位于杭州市杭大新村23幢的老房子在网络上被司法拍卖。细心的网友发现,这竟然是一套“杭州历史建筑”住宅。
在杭大新村里,这些青砖黛瓦的小楼历经近半个多世纪。一代词宗夏承焘、国学大师姜亮夫等多位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泰斗都曾居住在此,杭大新村也因此被不少文人学者视为中华文化的一块学术圣地。
如今这里草木荒芜,层层树荫难掩老旧痕迹。一场拍卖,又让不少人回忆起这个曾经群星闪耀的地方。
(小标题)故园草木深
从杭州市杭大路东侧拐进西溪路,再步行约200米,左手边是一个幽静又略显破败的小区,两扇打开的铁门旁只有一个路牌:西溪路56号。这里就是杭大新村。
杭大新村占地近60亩,大约有二三十幢小楼,是20世纪50年代专为老杭大的教授们所建。附近居民如今依然会把这些小楼称为“教授楼”。
浙江大学退休教授汤洵在20世纪80年代初入住杭大新村,在这里度过了近40年时间。他说,在历史上,杭大新村所在地一直是文人墨客探幽觅胜之处。这里曾是西溪湿地的东端入口,坐船从水路进入,秋冬可赏梅花和芦花,“香雪霏霏,四面来袭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极其困难,选定这么一块极富历史文化积淀之地建新校舍,足见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知识分子的关怀。”汤洵说。
杭大新村最早的一批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外观是中式的青砖黛瓦,淡黄窗格又具俄式风情,楼内配厚实的红漆地板、宽阔的木制楼梯、落地双开阳台门、抽水马桶,在当年可算是十分时髦。
一楼的住户都有个小院子,大多用一人高的绿篱围起来,里面种些花草树木,还会搭着葡萄架、丝瓜棚,到了收获季节更是丰收的景象。各自的庭院打理得自成一派。
现在的杭大新村,大部分房子都处于空置状态。“人迹寥寥,野猫漫步。可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个通往学术圣地的入口,通往一个传承中国文化的中心。”在杭大新村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蒋遂说。蒋遂的父亲是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蒋礼鸿,他们一家于1957年搬入杭大新村。
杭大新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首批五幢二层小楼,这五幢聚集了许多知名学者。“但也并非完全论资排辈。蒋祖怡先生当时是讲师,因为上有老母下有五位子女,也住在这里。校方还是很人性化的。”蒋遂说。
“在这个不设围墙的宿舍区里,你会很轻易地与背手踱步、两两交谈的大师们擦肩而过。”蒋遂回忆说。
大师的名单很长——一代词宗夏承焘、国学大师姜亮夫、“诗孩”孙席珍、礼学宗师沈文倬、语言学家任铭善、历史学家胡玉堂、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文艺理论家蒋祖怡、古典文学家王驾吾……
(小标题)谈笑有鸿儒
“刚新搬进杭大新村时,每家院前都栽有棵双色桃树,花开粉白相间,文人入住,带来诗情画意。”历史学家胡玉堂一家在杭大新村足足住了一甲子。胡玉堂之女胡大苏回忆说,无论从哪扇敞亮窗口望出,或是从院外林荫小道望入,家家都是绽红泻绿、疏影留香,与小楼交融,一派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