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游戏,只是我们的天性啊”

社会|“游戏,只是我们的天性啊”
文章图片

《头号玩家》
提到游戏 , 许多人马上会联想到「玩物丧志」「滋生暴力」等负面词汇 。 搜一搜最近与游戏相关的新闻 , 依然能看到家长控诉孩子游戏成瘾的评论 。
喜欢游戏的人即使想为游戏正名 , 也往往被视为一种辩解 , 不太会得到认可 。
游戏到底是不是电子毒物?如果不是 , 为什么它会令人「上瘾」?如果是 , 为什么「游戏成瘾」的相关研究只在东亚文化圈特别常见 , 在西方社会却比较少?难道是我们东亚的人种特别容易游戏成瘾吗?还是说东亚文化更在意这种现象呢?
想更好地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 也许我们应该抛开偏见 , 先来看看游戏到底是什么 , 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的语境下 , 游戏又是怎么被理解的 。
游戏研究学者刘梦霏在《游戏与人:我们为什么需要游戏》这档节目中 , 就将从历史、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解读游戏 , 帮助我们更理解游戏和我们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 。 节目已在看理想App上线 ,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并收听 。
长按上方海报识别进入节目
??
讲述 | 刘梦霏
来源 | 看理想节目《游戏与人》发刊词
在日常语境中 , 我们所说的游戏大多是指网络游戏或电子游戏 。 这其实是狭义的游戏概念 , 广义的游戏则包含各种游玩形式 。
英文里表示游戏就有“play”和“game”两个词 , 中文里都翻译成「游戏」 , 但是它们的内在含义却不一样 。
“play”泛指各种各样的游玩形式 。 小朋友平时玩沙子是“play” , 法律、文艺等重要社会制度里的游戏元素 , 也是“play” 。
而“game”所指的 , 是在一个结构之下、能进行明确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反馈的一种互动性媒介 , 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子游戏 。 除此之外 , 足球赛(football game)、篮球赛(basketball game)、奥运会(Olympic Games) , 这些词的结尾都是game , 也就是「游戏」 。
因此 , 中文里面把这两个词都翻译成「游戏」 , 其实是会带来一些迷惑和认知局限的 。
社会|“游戏,只是我们的天性啊”
文章图片

《棒球大联盟》
比如 , 为什么同样是游戏 , 却没有人电击治疗「麻将瘾」?为什么麻将就是「国粹」 , 而电子游戏就是「鸦片」?
再比如 ,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里 , 一定有不少人是踩着零点拼手速的 ,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 , 这种全神贯注拼手速的状态就是非常典型的游戏玩家状态 , 因为「拼手速」就是一种竞赛 , 而所有的竞赛本身就是游戏 。
这几年 , 「游戏化设计」这一概念流行起来 , 其中一个基础理论叫做“PBL”体系 。 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积分」、「徽章」和「排行榜」 。 这个理论讲的是 , 在任何一个系统里引入这三个基本元素 , 它立刻就可以变得很像一个游戏 。
因为这三个元素唤醒了人类那种「较劲」的本能:我们下意识地会想要更高的积分、更多的徽章 , 以及排行榜上更靠前的名次 。
如果你曾经有过一种想要赢的冲动 , 无论是赢过别人还是赢过自己 , 那么你就已经是一个玩家了 。 不是只有「玩电子游戏」的人 , 才叫「玩家」 。
社会|“游戏,只是我们的天性啊”
文章图片

《老友记》
当我们认识到生活中的「游戏时刻」并回过头来用玩家的视角去生活 , 对许多事情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
比如 , 朋友圈里那些每到一个地方旅游 , 就要带上景点的定位发状态的人;或者是那些喜欢分享自己「在某个APP里面坚持学习了XXX天的人」 , 他们是在炫耀吗?也不一定 , 可能只是一种类似于「游戏存档」的感觉 。
打卡了新的景点 , 意味着收集到了新的徽章;坚持了更久的天数 , 意味着获得了更高的排名 。
对于这些玩家来说 , 刷新了自己的纪录 , 就是一种胜利的方式 。 记下这种成就的时刻 , 本身就足以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
当然 , 也有可能他们分享出来是一种「欢迎你们来挑战我」的心态 , 是在「公开邀约一种比试和较量」 。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游戏心态 。
社会|“游戏,只是我们的天性啊”
文章图片

《失控玩家》
所以 , 游戏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 , 我们每个人都常常身处游戏之中 。 我们通过游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 甚至在游戏的基础上建立了文明 , 比如古代的蹴鞠、猜灯谜 , 文人雅士爱好的曲水流觞的聚会 , 这些文化传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游戏” 。
80年前 , 就有一位文化历史学家提出 , 我们人类其实应该叫做“Homo Ludens” , 游戏人 。 因为我们在游戏中是投入的、专注的、激动的 , 而且不为什么 , 就是单纯地觉得有意思、有趣 。 这种精神愉悦现象没有任何一种分析和逻辑能够解释 , 所以这位历史学家认为:这只能说明我们生来就是一种很会玩的动物 。
游戏只是我们的天性 。
我们不应该一股脑儿地批判游戏害人 , 而是应该形成一种对于游戏的批判性认识 , 在这个基础上 , 看看怎么重新利用游戏 , 做出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创造 。
这就是《游戏与人:我们为什么需要游戏》这档节目中说的 , 提高我们的「游戏素养」 。 正如我们知道某本书不好仅仅是这本书的问题 , 某个游戏不好也不代表所有游戏都是害人的 。
??
社会|“游戏,只是我们的天性啊”
文章图片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音频节目《游戏与人:我们为什么需要游戏》的主讲人刘梦霏是游戏研究学者、游戏化设计师 , 现任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曾经是中华电子游戏研究协会副主席、理事 。
她主要从事游戏史和游戏设计相关的研究 , 尤其关注游戏的本质和游戏与人、社会的关系等话题 , 同时她也是一位资深游戏玩家 。 这使她既了解游戏玩家的真实心理 , 又能从学术的角度客观看待游戏 。
节目中 , 刘梦霏会从历史、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解读游戏 , 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 深入梳理人类对游戏的痴迷与反思 , 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对游戏的态度 , 了解游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 拓展我们对游戏的认知和想象 。
我们可以在节目里学会建立一种认识世界的游戏视角 , 用游戏规则重新定义我们自己与我们所处的社会 , 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与世界 。
《游戏与人:我们为什么需要游戏》这门课扮演的是一面镜子的角色 , 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游戏之中是什么样子 , 进而获得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 并建立一种主体性 。 这样 , 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自觉玩家」 , 而不是被游戏摆布的玩物 。
????
长按上方海报识别进入节目
【社会|“游戏,只是我们的天性啊”】或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