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周期健康服务少不了数字化赋能?

可以这么说:以往中国的健康卫生政策是以治疗为中心,也就是健康是被动健康,老百姓只有生病才会想到去医院治疗。并没有条件和意识做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医生的“健康服务”也仅仅局限于疾病治疗,对于向前一步或向后一步的健康服务,不仅没有政策推动,又无利害激励。但是,这种治疗为中心的模式已经变得不可持续。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慢病高发态势的不断发展,面对医保收入增长速度低于支出增长的局面。面对未来老龄化社会可能的医疗和养老开支。面对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们健康卫生政策也从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转向。全周期全方位健康服务适时而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周期健康服务少不了数字化赋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周期健康服务少不了数字化赋能?
文章插图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规划要求,其中就涉及到了中国政府对老百姓的健康承诺。全周期健康服务是实现健康中国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指为患者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等连续服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意味着原先的处于中段位置的治疗,向前一步要做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向后一步则是要做康复、护理等进一步的健康或疾病管理。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一方面真正减少老百姓的看病负担,同时也减少医保压力,提升老百姓健康水平,实现中国政府对于人民所做的健康承诺。这就要意味着老百姓要从被动治疗变为主动健康。对于医生来说,是变被动接诊为主动健康服务。
不过,现实中难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例如医患比例失衡的问题,下面数据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医生与病人的比例大约为1:1000-2000,部分专科更为严重,例如河南某地的儿科医患比例为:1:4870,还有全科医生,根据卫健委的数据显示,以2030年每一万人有5名全科医生来计划,目前还有差不多50万人的缺口。
而且,我们本身就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尤其是公立医院作为治疗主力,患者流量也主要涌向头部三甲医院。医生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医生,即使想做,也无法抽出足够时间。
绝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主导治疗,并没有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收费项目,按照原有的收费项目,单纯依靠医院的收费标准无法支撑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的投入。再者,连续性的服务需要投入的人力精力物理成本较高,这也会推高终端服务的价格,降低患者购买意愿。有挑战,当然也有机会。
首先就是整体的政策引导方向。面对人口结构变化、面对医保压力、我们的医疗健康政策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坚决行动的时刻。医保局成立、带量集采(国家出面集中采购,降低药费)常规化、三明医改模式的全国推广,不仅是在治疗端控制,还要从提高老百姓健康水平进行管控。管(基本医疗医药)放(全周期健康服务)结合,标本兼治。
再就是老百姓消费能力和健康意识提升,构筑了市场基础,老百姓在丰衣足食后,活得健康自然成为最重要的追求。
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中国的老龄化与数字化时代几乎同步开始,相信也会伴随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全过程。远程诊断、远程手术、智能穿戴设备、新媒体患教、数字化疗法等等都会大大改善医疗的资源分布落差,同时降低人工投入。我们能够通过数字化工具,把健康服务的场景延伸到家庭。居家采集相关的健康数据,并提供远程指导、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甚至介入治疗。原先的患教科普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方式摆脱时间空间场地的诸多限制……对比日本老龄化过程,因为有了数字化,人工智能,我突然觉得咱们真的是国运亨通呀!我们正处于一种过渡期,这种过渡期就像即将开发的城乡接合部一样,老的已经被破坏,新的还没有建立。看似蛮荒实则正是机会。我也相信借助数字化的能力,来助力医药健康产业,可能是我们必走之路和最好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