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猪-人异种心脏移植手术,可以推动异种移植人体临床试验的启动,并帮助推动其解决伦理和监管问题。
1月7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团队报道了对一名晚期心脏病的男性患者实施了全球首例转基因猪心移植。目前距离手术开展已有一周时间,业内高度关注患者的情况如何。
【 ECMO|首例猪心移植一周后 患者已脱离ECMO可下地行走】 第一财经采访人员1月15日从马里兰大学人工器官实验室主任吴忠俊教授方面了解到,患者已于两天前脱离ECMO(体外膜肺氧合),并从一天前开始下地走路。
文章插图
异种移植人体试验很有必要
据领导移植研究团队的马里兰大学外科医生Muhammad Mohiuddin称,团队将监测患者的免疫反应和心脏功能,并继续进行对照临床试验。如果有合适的患者出现,他们希望可以申请进行更多的紧急程序进行异种移植的手术。
患者在接受移植手术后一周反应良好,未出现急性排异反应,意味着转基因器官的异种移植又向成功迈近了一步,并将提供大量关于异种移植可能性的数据,尽管这种前沿技术仍然存在很多伦理和技术障碍。
迄今为止,大多数异种移植研究都是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人员希望首例猪-人异种心脏移植手术,可以推动异种移植人体临床试验的启动,并帮助推动其解决伦理和监管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评价称:“这一事件是人类器官替代治疗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不仅是终末期心血管疾病,而且对其它器官替代治疗也具有划时代意义。”
去年,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NYU Langone Health)的外科医生将来自同一株转基因猪的肾脏,移植到两例脑死亡肾病患者身上,器官没有被排斥。
对此,葛均波认为,由于心脏的组织复杂程度远超过肾脏,因此首例心脏异种移植手术的成功实施意义更为重大。
“从几例人体患者身上,我们学到了从几十只猴子身上学不到的东西。”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移植外科医生大卫·库珀(David Cooper)表示,“现在是时候走进医院,看看这些心脏和肾脏在患者身上的表现如何了。”
研究人员表示,研究人类而不是动物的异种移植很重要,因为动物模型有限制性。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退休移植外科医生杰瑞米·查普曼(Jeremy Chapman)表示:“物种之间的差异阻止了我们进一步使用模型来预测临床结果,这是由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往往具有人类没有的抗体,这些抗体会攻击猪器官上的蛋白质。”
此外,研究人员还需要能够研究猪心脏的生理机能,例如它是否会以与人类心脏相同的速度跳动。
基因编辑测试成本高昂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出现,异种移植取得了重大进展。在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 (UMMC) 进行的最新移植手术使用了经过十种基因修饰的猪器官。尽管这种组合似乎奏效了,但尚不清楚有多少基因修改是必要的。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外科医生和免疫学家梅根·赛克斯(Megan Sykes)教授表示:“评估每一种基因改造都需要更多的科学数据的验证。我们需要这些信息,因为一些基因编辑也有可能对人体有害。”
此外,目前异种移植仍然受到转基因猪供应以及监管障碍的限制。美国FDA需要确保这些转基因猪符合非常严格的医疗级设施标准。美国能够供应这种转基因猪的只有一家公司——位于弗吉尼亚州布莱克斯堡的Revivicor,能够供应符合标准的医疗级别设施和临床使用的转基因猪。
Revivicor公司首席执行官David Ayares透露,该公司的猪目前是在阿拉巴马州伯明翰附近的一个设施中进行饲养的,公司正准备在弗吉尼亚州建造一个更大的设施,希望最终每年能供应数百个器官。
二十年来,Ayares一直在进行这种转基因猪的设计,通过测试各种基因改造,以评估它们如何限制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对异种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
但这种基因测试非常昂贵。据透露,把猪心移植到狒狒体内,每次移植的成本大约为50万美元。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库珀认为,未来可行的异种移植的模式可能是针对特定的器官和接受者进行基因改造。
其他几家公司也正在为具有不同基因修饰的实体器官移植设计转基因猪,例如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eGenesis公司和新西兰奥克兰的NZeno公司。尽管这些企业尚不具备医疗级别的设施,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进来,预计未来基因测试的试验成本将会下降。
- 腹腔镜|道县:成功开展首例多脏器微创联合手术
- 治疗|湖南首例“机器人植入脑起搏器治疗难治性癫痫”手术完成
- 开创性|【健哥说心脏】全球首例猪心脏移植——开创性的一小步
- 昆山市|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首例体外循环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
- 切除术|江西首例机器人肺段切除日间手术在省人民医院开展
- 疼痛|省立医院开展华东首例脊髓电刺激全植入术
- 小杨|川北首例!四川广元顺利完成罕见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介入手术
- 央视新闻|所罗门群岛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 接种疫苗|新加坡出现首例感染奥密克戎后死亡病例
- 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再出击!190小时,七旬老人生命“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