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两汉时期为何要设立御史中丞?它与丞相司直、司隶校尉有何关系?

历朝历代变换官僚制度 , 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 毕竟国家时局的发展不能永远停留在那一个瞬间 。
但是总有那么一个职位是不会改变的 , 那就是御史中丞 , 与之相对应的两汉时期的监察官司直和司隶校尉来说 , 存在的时间乃是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 反之比较短时期存在的司直和司隶校尉 , 根本不可比 , 那么御史中丞的设置为何可以如此巩固 , 与司直 , 司隶校尉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历史故事】两汉时期为何要设立御史中丞?它与丞相司直、司隶校尉有何关系?
文章图片
两汉时期的御史中丞究竟是怎么设立的?
御史中丞最初的设立究竟是在什么时间段?
大部分的文献中都会提到御史中丞的来源 , 一般都会认为秦朝设立了此等官职 。 但是此官职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是在西汉初年 。 秦朝的所谓文献记载内容太过于含糊 , 概念并不容易分清 , 但是那个“御史丞”的职能应该和御史中丞差不多 , 最多也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 。
清人梁玉绳认为:“《百官表》省诸侯王御史大夫与改丞相为相 , 并在中五年 。 此与汉纪书于中三年 , 未知孰是 。 而中丞之称则误也 , 中丞乃御史大夫之属 。 ”另外 , 有些学者在地方的王国官职中也没有看到相关御史中丞的记载 。
【历史故事】两汉时期为何要设立御史中丞?它与丞相司直、司隶校尉有何关系?
文章图片
“王国置太傅、相、中尉各一人 , 秩二千石 , 以辅王 。 仆一人 , 秩千石 。 郎中令 , 秩六百石 , 置官如汉官官吏 。 郎、大夫、四百石以下自调除 。 国中汉置内史一人 , 秩二千石 , 治国如郡太守、都尉职事 , 调除吏属 。 相、中尉、太傅不得与国政 , 辅王而已”这是清朝时期 , 当时历史学家作出来的调查 , 可见并没有御史中丞的出现 。
另外在汉朝建立之初 , 国内仍旧依照秦朝的体制来办事 , 其实也可以理解 , 汉朝建国 , 经济恢复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那些体制自然没有秦朝置办的完善 , 直接点说就是来不及置办较为完善的体制 , 就算匆忙中置办出来 , 也没有秦朝体制好 , 人们在办事时还是会趋向于前者 , 当然也有人们思想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滞后性的影响 。
【历史故事】两汉时期为何要设立御史中丞?它与丞相司直、司隶校尉有何关系?
文章图片
但是不管怎样 , 这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个不可言说的忌讳 , 在汉朝的国土上 , 使用前朝的体制 , 换谁都忌讳 。 但是没有办法 , 管理这么大的国家 , 在短时间根本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更何况那个时候经济恢复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只能沿用秦朝的体制 , 包括官僚制度 。
在经济得到一定的复苏之后 , 在新兴的统治阶级在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之后 , 汉朝才开始设计自己的体制 。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 , 色尚黄 , 数用五 , 为官名 , 悉更秦之法”这是贾谊的观点 , 这个观点得到了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实践 。
故在之前就存在御史中丞是个不争的事实 , 统治者想的当然是尽快摆脱秦制的影响 , 所以在汉武帝时期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政治上设立诸多官员 , 对于原来的王国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 。
【历史故事】两汉时期为何要设立御史中丞?它与丞相司直、司隶校尉有何关系?
文章图片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怎么可能存在武帝时期出现明显的“御史中丞” 。 武帝时期的《茂陵书》云:“中丞别居殿内 , 举劾按章 , 故日中丞 。 ”这是一个关于御史中丞的完整记载 , 综合当时的政治思想和官僚体系的发展 , 在武帝时期 , 才正式有了御史中丞这个官职 。
2为何要设立御史中丞?
其实一开始御史中丞的正式设立是由于武帝时期的皇帝的私事 。 相比于国家属性而言 , 御史中丞的私人属性更加强烈 。 故在处理皇帝而对一些私人问题上不能简单地当作一般的国家大事来处理 , 为了皇帝自身的权威和面子问题 , 私事也不能摆到台面上去说 , 所以鉴于这样的原因 , 御史中丞诞生了 。
可见一开始御史中丞的职能并不是纯粹为了监察 , 大部分是带有处理皇帝私事的家务属性的 。 为了方便事情的解决 , 皇帝一般都会给较大的权力 , 当然 , 能够让皇帝把这些事情告知 , 并且去解决这事的人 , 一定是皇帝很信任的人 , 与旁人不同 , 在权力的分配上 , 自然没有那么多的警备心 。
【历史故事】两汉时期为何要设立御史中丞?它与丞相司直、司隶校尉有何关系?
文章图片
之后 , 逐渐发展 , 御史中丞的权力越来越大(权力的使用不能总是在暗处 , 这样不方便行事 , 权力的通道必须在明面上解决) , 使这个上不得台面的官职逐渐被合法化 。 并且之后纳入御史大夫之下 , 进行管理 , 应该相当于辅助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