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易骄傲,批评易受挫,为解决问题,父母应学习下“暗示效应”

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朋友最近跟我们说起她的孩子总是一脸哀愁 , 她说她的孩子在最近一段时间成绩波动特别大 , 状态特别不稳定 。
一开始孩子成绩很好 , 一般情况下都能考到全班前三 , 于是朋友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 , 在我们面前表扬孩子:"我家孩子成绩挺不错的 , 现在都能稳进前三 , 如果他不骄傲的话应该还可以往前冲一冲的 。 "于是朋友为了怕孩子取得好成绩骄傲 , 在孩子每一次考试前都叮嘱孩子:"不要骄傲哦 , 要细心检查 。 "
然而从那时候起 , 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 。 朋友觉得孩子肯定是骄傲自满了 , 于是对孩子打击批评:"都告诉你别骄傲啦 , 叫你要别得意别粗心 , 要好好检查试卷 , 就你这种骄傲自满的样子 , 能够进步才怪呢!"朋友本以为及时地给孩子浇一盆冷水能让孩子及时收心 , 认真学习 , 但没想到在她的一直"唠叨"下 , 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我想孩子会越来越有压力 , 成绩越来越差和朋友的不断"暗示"有关 , 朋友越强调孩子"骄傲、粗心、不会进步" , 孩子为了不犯这样的错从而心理压力会变大 , 不但没有避免这些错误 , 反而让孩子不断往这些错误上靠 。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暗示效应" 。 "暗示效应"在孩子日常生活中运用很广 , 且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 , 因而家长们要加以重视 。
表扬易骄傲,批评易受挫,为解决问题,父母应学习下“暗示效应”
文章图片
一、那么什么是"暗示效应"呢?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 , 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 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 , 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
简单讲就是 , 人们利用间接的方式对个体的行为和意志产生影响 。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
"暗示效应"也叫"格玛丽效应" , 它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长得并不是很美的女孩 , 叫"翁格玛丽" , 她常常因为自己的外貌而自卑 , 但是她的家人跟朋友经常给她鼓励:"你很美" 。 在长久的暗示下 , 女孩逐渐有了自信 , 并且相信自己其实长得很漂亮 。 在她每天照镜子时 , 她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其实 , 你很漂亮 。 "渐渐地 , 女孩真的越来越漂亮 。
翁格玛丽周边人对她的夸奖、肯定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暗示" , 她们通过间接而含蓄的方式让诱导翁格玛丽往她们言语中的形象去靠近 , 而事实也证明了 , 这样的暗示确实有效果 。
一般情况来说 , 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还比较弱 , 所以孩子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 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 。
表扬易骄傲,批评易受挫,为解决问题,父母应学习下“暗示效应”
文章图片
二、"暗示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曾经对学生们做过这样的一个小实验:他拿了两段英国文豪狄更斯的作品 , 让学生们做评价 。 但是他告诉学生第一段作品是文豪狄更斯写的 , 而第二段只是普通作家写的 。
受到了"暗示"的学生果然对两段作品做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 学生们对第一段作品做了极高的赞扬 , 而对于第二段则是严厉地批判 。 但其实两段作品都是同一个人写的 。
由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到 , "暗示效应"对一个人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 特别对于一个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 , 孩子对于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还不准确 , 还没建立起完善的自我评价机制 , 因而很容易受到别人言语、行为的影响 。 心理暗示有正面和反面之分 , 正面的心理暗示会对孩子的行为、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 而相反的 , 反面的心理暗示则可能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
所以"暗示效应"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 如果运用得当 , 那么不断的"暗示"会让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 然而如果运用不当 , 也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
表扬易骄傲,批评易受挫,为解决问题,父母应学习下“暗示效应”
文章图片
1.正面的暗示会激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的同事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孩子 , 顺便跟老师交流一下孩子最近的情况 。 老师向同事反映说:"你的孩子很容易怯场 , 在私底下无论是能够完成的事情 , 或者会唱的歌 , 一把她叫到台前或者人很多的前面 , 她要么就是拒绝要么就是很紧张地一直低着头 , 说话、唱歌的声音也变得很小 , 一点都发挥不出来平时的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