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歆妈咪(文章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国庆期间 , 小刘带着儿子冰冰回老家过节 , 老家亲戚们的孩子特别多 , 冰冰也能够找到许多玩伴 。 比如昨天在奶奶家 , 就一共有五个小朋友与冰冰一起玩耍 , 年龄均与冰冰相仿 , 其中最大的 , 也不过刚刚满六岁 , 才冰冰大了三个月左右 。
奶奶给他们准备了西瓜 , 虽然不是很大 , 可是在这个时节 , 西瓜已经是比较稀奇的了 。 由于人太多 , 每个孩子只能分得一块 , 当奶奶把西瓜切好之后 , 老家的几个孩子就一拥而上 , 都抢到了比较大的西瓜 , 结果留给冰冰的就只剩下一块小的了 。
文章图片
看到这样的场景 , 奶奶有些可怜冰冰 , 就对他说:“冰冰先吃着 , 咱们晚上再去买一个西瓜 。 ”可是冰冰却并没有表现出沮丧的样子 , 反而对奶奶说:“我的这块西瓜最甜!”奶奶听他这么说 , 也就应和着说:“对 , 对!冰冰的这块西瓜最甜!”奶奶一边说 , 也一边觉得冰冰似乎真地长大了 , 变得更懂事了 。
看到这里 ,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冰冰的反应?是像奶奶那样觉得他变得更懂事了吗?
事实上 , 冰冰的表现 , 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甜柠檬效应” , 他把本来不够理想的结果主动修饰成理想的结果 , 就好比把柠檬想象成甜的一样 。
与之对应的 , 则还有一种“酸葡萄效应” , 顾名思义 , 就是把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极力贬低 , 比如说自己没能吃到的葡萄就认为一定是酸的 。
文章图片
酸葡萄效应与甜柠檬效应
这两种效应 , 都是心理学上的“合理化现象” , 就是通过心理暗示 , 让自己的所得更符合心理预期 , 从而令其合理化 。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 , 一种是希望达到而没有达到的 , 心理就会自发地否定其价值;二是未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 于是就主动去提升当前现状的价值或者意义 。 ”
前者就是“酸葡萄效应” , 而后者则称为“甜柠檬效应” , 这两种效应的存在 , 都是为了让事情变得更合理 , 从而让人的心态更加平和 。
上文中冰冰说自己的这块西瓜最甜 , 便是“甜柠檬效应”在起作用 。 他预期得到的西瓜 , 应该是比较大块的 , 可是结果却只能得到小块 , 于是就通过提升小块西瓜的价值来使其合理化 , 并让自己的心理变得更平衡 。
文章图片
倘若冰冰说“自己原本就不喜欢吃西瓜” , 或者说“这个西瓜一点也不好吃” , 排除真实性之外 , 那就可以说是“酸葡萄效应”在起作用了 , 通过降低西瓜对自己的意义 , 或者贬低西瓜的价值 , 从而使“得到小块西瓜”这件事更合理化 。
通过这个例子 , 相信大家就不难理解两种效应的具体内涵了 。 合理化之后 , 人的心态会更平衡 , 这是其正面意义所在 。 可是另一方面 , 这样的心态也会给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 尤其是当事主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 这种影响会更加恶劣 。
文章图片
遇上挫折后的自我安慰 , 对孩子会有这些不利影响
这是因为 ,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 , 往往会通过这两种效应来进行自我安慰 。 比如当他把一件事情做糟糕的时候 , 他就会安慰自己说这件事不重要 , 或者不顾事实地表示自己已经做成功了 。
无论是哪一种反应 , 都无法改变孩子失败的既定事实 , 然而通过自我安慰 , 孩子又会难以认清这层事实 , 从而无法及时地从挫折中吸取教训 。 除此以外 , 遇挫折动辄自我安慰 , 还会对孩子带来以下这些危害:
丧失进步的动力
【孩子遇挫折总是自我安慰?“酸葡萄”和“甜柠檬”,还是少吃为妙】孩子通过“酸葡萄效应”或者“甜柠檬效应”来将挫折合理化 , 就会导致他的目标需求降低 , 从而从根本上消解进步的动力 。 目标越远大 , 其产生的势能也就越大 , 孩子也会变得更有动力 , 而目标近在眼前 , 或者变得微不足道的话 , 孩子的动力就会减弱很多 。
文章图片
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经常使用自我安慰来面对挫折 , 会让孩子逐渐对自己变得越来越宽容 , 给自己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低 , 这会让孩子变得消极而又堕落 。
- 孩子调皮不听话,打骂都没用,专家坦言:4招制住熊孩子!
- 懂事还是缺爱?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行为,你该认真思考了
- “妈妈你怎么吼我,我都爱你!”4岁孩子的独白,妈妈是孩子全部
- 动画片哪里好看?怎么帮助自己的孩子?父母能做的有很多
- 孩子对家长动手,不仅仅是“叛逆期”作祟,心理问题需要重视
- 家长应该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家长应该掌握的沟通技巧
- 家长总爱用奖励教育孩子,会有什么后果?家长看完要反思
- 话痨和不爱说话的孩子,差别有多大?不仅仅是性格不同
- 经常看着父母吵架的孩子,20年后容易变成这样,看完别吵了
- 孩子脾气差?是因为缺乏情绪控制的能力,避免孩子惯用“情绪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