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四 )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追问: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别样红”是什么样的红? 预设:非常美丽的红 。追问:映日荷花写的是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特别美丽 。
试想一下,美丽的荷花池中不仅有荷花、莲叶,杨大诗人,你还能看到什么呀? 预设:荷叶上滚动着露珠、蹲着青蛙,水里游着小鱼、小虾和蝌蚪,荷花上还有飞翔的蝴蝶······ 3.情景创设,读出意味(学习前两句)①看到如此美丽的西湖,杨万里不禁感叹到:—— (PPT上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②四时指的是? ③六月是夏季,那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想说的意思是? 预设:六月的西湖真美啊,就是与其他季节都不同 。④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说的前两句,建议用上“哇、啊、哪、啊”等等这样的感叹词 。追问:试着猜猜“毕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终究、到底 小结:这西湖真是美啊!当太阳高照,映着 。
五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教材分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中的一首古诗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
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句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 。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
2.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走进文本 。
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看到的 。一千多年前诗人杨万里在清晨走出净慈寺送别朋友林子方也看到了这幅景象,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范读古诗)
二.反复品读,感悟文本 。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试一试,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

2.指名读诗 。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看看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
4.学生反馈 。(1)你从第一句中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一句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2)谁来说说西湖?(师补充介绍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西湖,就是浙江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湖烟波浩淼、风景如画,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3)(出示图片)这就是西湖六月的风光 。
你看,荷叶一片连着一片,荷花格外的鲜艳美丽 。谁来夸夸西湖的美?(指名读诗句)(4)你还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西湖六月与其他季节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西湖四季图)是呀,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 。而西湖的六月,比春季更富生机,比秋季更有活力,比冬季更色彩缤纷,莲叶,荷花是六月西湖最美的风景,作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二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自由读第二句诗,说说读懂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预设学生回答:a 荷叶很多 。
“接天”:一片连一片,看不到尽头 。读出荷叶的多 。b 荷叶很绿 。
“无穷碧”:绿到了及至,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 。读出荷叶的绿 。c 荷花很红,很特别 。
“别样红”:荷花红得特别,是因为“映日”的原因 。读出荷花的别样红 。(6)映日的荷花别样红,(出示一朵荷花图)引导想象:清晨,走出净慈寺,你看到了什么?(师引导:清晨,六月的西湖里,荷花映着朝阳开放了,你瞧,它粉得那么可爱,红得那样别致 。阳光洒下来,花瓣上的露珠反射出七色的光芒,映衬得荷花更加的娇艳,真是:……)(7)荷花仅仅只有一朵吗?满池都是娇艳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这样的美景:……(8)这时,一阵微风追来,你还闻到了什么?(9)望着美景,闻着荷香,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诗人杨万里只用了十四个字,把你们想说的,想画的,全表达了出来,这真是:(生齐诵第二句)
5.回归全诗,加深理解 。
(1)这美丽的画面是作者清晨送别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在西湖边所见而做,所以诗歌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诗题 。(2)把美丽的诗句吟诵给朋友听 。(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