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

二.出示课题
1.齐读课题 。
2.师:“晓”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去送别林子方 。)
3.从诗题能看出这是一首?(生答:送别诗)
三.课件出示全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
2.指名读,注意纠正“净、寺、竟、映”的读音 。

3.师:我们知道,古诗文都是非常有韵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 。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来 。
4.相机标出诗的节奏,生配乐诵读 。

四.学习古诗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杨万里在这六月的一天早晨,走出净慈寺时,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
1.课件出示后两行 。(板书: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
2.理解“无穷碧、别样红”和后两句诗的意思 。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此时此刻,你也来到了西湖边,你也和杨万里、林子方一起站在西湖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播放音乐)
4.生交流汇报 。

5.齐读后两行 。过渡:这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青翠欲滴;这朝阳照射下的荷花又是如此的娇艳、动人 。难怪诗人发出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1.理解“毕竟”和诗句的意思 。
2.师:谁能像杨万里一样对着美景发出感叹 。(配乐诵读)
3.师:这风光不与四时同,究竟不同在哪?(生齐读后两句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五.探究离别之情:诗人杨万里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美丽的西湖风景图,而诗题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的别离之情究竟在哪呢?
1.师出示背景资料 。
2.生交流汇报 。
3.师:分别就在眼前,诗人杨万里又会对朋友说些什么?林子方呢?拿出笔写下来吧,等会我们来交流 。
六.小结:送别诗我们学过很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 。
有海内存知己,—— 。有劝君更尽一杯酒,—— 。有莫愁前路无知己,—— 。不过,今天的这首送别诗却与众不同,诗人巧妙地借助对西湖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友人的祝福,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七.课外作业
1.请你也当回小诗人,拿出笔来,模仿本诗写一首送别诗 。

2.拿出笔画下西湖的美景 。板书设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宋)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教后记:这是一首送别诗 。不过,诗人杨万里没有直接抒写和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是借助于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巧妙地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的'事业有如这莲叶一般无穷碧,有如这荷花一样别样红 。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后两句诗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那无穷无尽的绿,那分外红艳的荷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动人 。进而引出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样,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习也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
在此基础上,再去感悟诗人的离别情也就容易多了 。不过,对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显得不够充分 。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学案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内容摘要: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 。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怎样赋予古诗教学新的生命力?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中有了思考与尝试,课堂以版块模式展开、以两教时完成: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小组学习、理解诗意——把握意象,感受意境——合作创新、古诗新唱——创作诗句、诗意飞扬——组诗解情、融会贯通 。关键词:古诗合作、创造、赏析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中,宛如璀璨夺目的明珠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
”诗言志,诗传情 。诗词优美的节奏,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给予人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清新、情趣盎然,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