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 。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自然界存在着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 。
所以有人曾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 。不可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 。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 。
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 。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 。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臜气 。
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一群群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 。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 。“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 。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含蓄不尽 。
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 。
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更别说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了 。因此它的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含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 。
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 。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 。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 。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
文章插图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以下是“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
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 。
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虽:即使 。名:名贵的 。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
- 古诗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 《国殇》课文及翻译
- 《关雎》原文及翻译
- 古诗《山行》的意思是什么?
-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全文是什么?
- 《陈情表》的原文和翻译
- 《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是什么?
- 《狼》蒲松龄原文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文
- 《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