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裔是什么意思( 四 )


云狼苟算不上当时汉族高门常用的姓氏,不存在为了融入汉族高门攀附大姓的问题,语音又和鲜卑老姓并不相近,那么最可能的情况是,这几家鲜卑人选用了和自己的鲜卑姓意思相近的汉姓 。而这几个姓都能在蒙古语里找到解释,蒙古文云为egu?len,狼为?inu-a,狗为noqai,这三个词都是他们的语言中非常基本的词汇 。而在突厥语系的语言中,这几个词则根本对不上,如维吾尔语中云为bulut,狼为b?re,狗为it,同鲜卑语毫无关系 。
不过,鲜卑人比蒙古人登上历史舞台要早千年,从时间先后顺序上来说,鲜卑语显然不可能是从蒙古语演变而来 。而从鲜卑语留下的词语来看,虽然和蒙古语有关,但是其语音甚至已经比元朝的蒙古文更加简化,显然也不具备演变成后来的蒙古语的可能性 。只能说鲜卑语同蒙古语在更早的时候有同源关系 。当鲜卑人南下中原时,蒙古人的祖先留在了草原,此后的千年时间,他们一直很不起眼,草原上突厥、回鹘、黠戛斯、奚、契丹、女真轮番登场,又逐个曲终人散,蒙古人的祖先一直在草原东部默默发展,直到成吉思汗时代统一蒙古诸部,成为新的草原和世界霸主 。
成吉思汗
以鲜卑人在南北朝到初唐的巨大影响,假如中原汉人要从某种外语中引入亲属称呼,鲜卑语自然是最可能的首选 。鲜卑人不但深度参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生活,而且由于定居中原的鲜卑人大规模汉化,隋唐时代的不少贵族家庭都有鲜卑血统,这也使得鲜卑语的亲属称呼可以通过这些家族的鲜卑亲眷流入汉语,并因为是贵族家庭的用语而向全社会扩散 。然而我们关于鲜卑到底如何称呼自己亲人的知识非常少,目前所知的关于鲜卑语的亲属称呼包括鲜卑语把兄称作阿干,母称为阿摩敦,父称为莫贺,除阿干可能和哥有关以外,其他和隋唐中原流行的称呼并不一致 。
【后裔是什么意思】事实上,就爷而论,鲜卑入主中原是4世纪末的事,可是4世纪初南迁的王羲之已经在使用耶了,因此要确定耶的来源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
爹这个称呼到底从何方来?
爹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魏人编纂的《广雅》 。宋朝《广韵》中,爹字收了两个不同的读音,一个解释为羌人呼父,一个解释为北方人呼父 。中国古代的羌涵盖了西部的众多汉藏语民族 。今天在四川凉山的彝语中,当面喊父亲的一般称呼是/a34 ta33/,而在提到父亲时的尊称则是/a21 bo33/,和汉语阿爹父的分野几乎一样 。
而在北方,爹的来源可能确实和草原民族有关 。
唐德宗年间,回鹘汗国出现内乱 。此时率兵战吐蕃不利的回鹘大相颉干迦斯引兵回国 。新可汗在郊外边哭泣边拜大相说:儿愚幼,若幸而得立,惟仰食于阿多,国政不敢豫也 。颉干迦斯觉得可汗这么卑微地请求自己,非常难过,也抓着可汗一起哭 。根据《资治通鉴》的说法,阿多是回鹘语父亲的意思 。可汗自称自己是儿子,认颉干迦斯为父,可见他不管是发自内心尊崇,还是迫于形势所逼,都完全不敢得罪这位大相 。在维吾尔语里,父亲是ata,就是所谓的阿多 。这个词在突厥碑文中的记载最早出现在8世纪早期的翁金碑上 。当时并不是所有的突厥人都使用ata,在阙特勤碑中,父亲就写为qang 。
相比父亲在不同地方有爸爹爷等不同说法,汉语在叫哥的时候却非常统一 。例外情况大多和福建有关,闽南地区把哥哥称作a-hian,这是阿兄在闽南地区的发音 。
随便翻开任何一本南北朝以前成书的古籍,你所能看到的哥都是歌的意思 。从上古到中古早期,汉语中哥哥都说兄,几无例外 。然而今天在全国各地,除了福建和从闽南迁出的潮州、海南方言,几乎没有什么地方会在口语中把哥哥叫成兄 。好像除了文化人在通信时互称兄表示尊敬以外,口语中的兄基本只出现在弟兄兄弟两个词中 。
哥取代兄的端倪出现在唐朝,一开始出现在皇室的语言里 。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名曾经对让他拜见尚宫的建议不屑一顾,直接说了句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为?,而当时哥除了表示兄,也可以表示父,唐太宗给儿子李治的信件落款就是哥哥敕 。
父兄不分的乱辈分之举并不符合汉语传统的亲属称谓系统 。但是假如考虑唐朝皇室在南北朝时曾与鲜卑贵族大量通婚,这样的叫法可能就并不意外了 。
称呼亲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汉语的亲属词汇分类相称细致,一个亲属该怎么叫要根据这个亲属和自己的辈分关系,是父系还是母系,乃至这位亲属自己或者某位其他亲属的年龄关系 。即便如此,汉语亲属关系中仍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父系男性要比母系或者女性亲属分得细一些 。譬如父亲的兄弟要根据比父亲大还是小分别称作叔伯,但是假如是父亲的姐妹则统一称姑,而母亲的兄弟则统一称舅 。而且辈分上,姑和舅也可以跨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