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裔是什么意思( 五 )


唐朝王建的《新嫁娘词》中间一首是: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里的姑是丈夫的母亲,小姑是丈夫的姐妹 。孔子过泰山,碰上妇人哭诉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这里的一家祖孙三代都死于老虎,舅在这里指的是丈夫的父亲 。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中,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什么亲戚属于一类,什么亲戚需要分开是很不一样的 。在泰国,对年纪比自己稍长的人均称???(phi),这个词在泰语中就是兄或姊的意思,这两个在汉语中严格区分的亲戚在泰语中用一个词表示 。相应的,弟和妹在泰语中均为????(nong) 。这在从中国南方延伸到泰国的壮侗语系语言中是个普遍现象,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语中,兄和姊为/pi33/,弟和妹为 /n??11/ 。
壮侗语在对母姊母妹父姊父妹四个亲戚的区分上也和汉语逻辑截然不同 。在汉语中,这四个亲戚是按照父系、母系两分,父系叫姑,母系叫姨 。但是在德宏傣语中,母姊和父姊都称/pa42/,母妹是/la54/,父妹则是/?a33/ 。汉语中优先区分这四位亲戚属于父系还是母系,但是在德宏傣语中,则要先分这四位亲戚比自己父母年长还是年幼,年长的归一类,年幼的再根据属父系还是母系确定称呼 。在四川凉山的彝语中,一个人对兄弟姐妹的称呼则和自己的性别有关 。一个男性要区别称呼自己的兄/v?55 vu33/、弟/i34 ?i33/,姐妹则统称/n?i21 mo21/;女性则要区别称呼自己的姐/v?55 mo21/、妹/?i33 ma55/,兄弟则统称/m?a21 ??55/ 。
中国古代的草原民族匈奴和鲜卑的亲属称呼,除了零星见于汉语典籍的几个外都已经无法还原 。幸亏古代突厥人有在坟墓勒石以记录墓主功绩的习惯,我们今天才得以对古代突厥人的亲属称呼有比较系统的了解 。在古突厥语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辈分的概念和汉语很不一样 。在古突厥语中叔和兄用一个称呼e?i,已经出现了把比自己年龄大的父系男性亲属统用一个称呼的现象,这和父兄同称仅有一步之遥 。
鲜卑人
事实上,在新疆东部的绿洲里,我们已经可以找到父兄转化的实例 。今天的维吾尔语里aka是哥哥的意思,然而在吐鲁番南部的鲁克沁附近,aka指父亲 。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例子出现在哈萨克语之中,哈萨克语里父亲是?ke,祖父是ata 。和近亲语言如新疆西部的柯尔克孜族的语言相比,哈萨克语的父亲比较接近柯尔克孜语的哥哥(agha),祖父比较接近柯尔克孜语的父亲(ata) 。
这可能和游牧民族的还子习俗有关,即长子会把自己的第一个小孩交给自己的父母(小孩的爷爷奶奶)抚养 。自此这个小孩会把爷爷奶奶称作父母,而把亲生父亲称作哥哥 。假如其他孙辈跟从这个年龄最大的孙辈的叫法,久而久之,本来用来叫哥哥的词就会转而指父亲,而本来指父亲的词就会改指爷爷 。这样的传统可能在北方民族中由来已久 。
北齐皇室受鲜卑影响很严峻,根据《北齐书》记载:(高)纬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 。南北朝后期,原籍山东琅琊的南渡家族后裔颜之推被西魏俘虏,迁回北方 。当踏足家族两百余年前逃离的北方时,他发现北方人……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并对北方人辈分伦理的轻忽颇为吃惊 。
作为南渡高门家族成员,早已南迁江南的颜氏家族和身边的士族交际圈显然都没有这种辈分错乱的迹象 。当他们在4世纪从北方离开时,这种现象在北方并不普遍 。在200多年间,中原地区受到了北族风俗的严峻影响,以至于让回到北方故土的颜之推大吃一惊 。乱辈的风气一直到唐朝都很盛行,唐朝皇室甚至身先士卒,不光哥哥兼表父兄,还多次出现收养孙子当作儿子的事 。
女郎为娘
在哥爷爹纷纷登场的同时,母亲的称呼也发生了改变,一个新的词娘开始用来指代母亲,这个称呼在初唐开始流行 。
在繁体字里,娘有两个对应字,一个是娘,一个是孃 。严格来说,在唐朝时,前者一般指的是年轻女子,后者才指母亲 。
娘的出现要早一些,隋之前的碑刻中已经出现了某某娘的人名 。此后娘子是对女性的称呼 。
莫高窟第98窟是五代时期敦煌的统治者曹氏家族修建的 。洞窟墙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壁画,主要是一些佛经场景的再现 。在墙壁比较贴近地面的部分则是洞窟出资人——曹氏家族成员的画像,其中就有故新妇娘子翟氏供养、故女第十四小娘子一心供养出适翟氏和新妇小娘子索氏供养等数幅壁画 。年纪较小的女性称为小娘子,年长的则叫娘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