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二 )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怎么写?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
扩展资料:
在该书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 。以土地为本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率极低,从而导致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乡土中国
求《乡土中国》读后感 。。把你老师绝对搜不到送给你 。
《乡土中国》读后感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农民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我感到无比骄傲 。以前对自己生活的村子没有太多感想,在读完《乡土中国》后再去回想,乡土社会果然都是大同小异的 。
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小的时候跟随父母到田里去播种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开盖好的薄膜种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时节抱麦子 。在北方,割麦是农活里最苦最累的活,农民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最恰当不过,母亲心疼我,没有让我割过麦穗,于是我开始找寻新的“营生”——挖苦菜 。现在想来,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会生长,你不播种它也生长 。苦菜就是那种自然生长的植物,挖它并不费事,田地里到处可见,不一会儿就能挖一小筐,带回家后用水淘了就能吃 。“非典”那年,母亲不信任小卖部的菜种,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时间家里足足吃了一个月的苦菜 。在乡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钱,吃的自己都可以种,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梨树、沙枣树什么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杆子和玉米棒棒,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 。可见,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们聚村而居确有一定道理 。
费先生认为:“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 。因此,乡土社会里的人们彼此特别熟悉 。但是,与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相比,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
在第二篇“文字下乡”里,费先生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因为我的母亲就是文盲,从来没上过学,但是她很聪明 。没有我的母亲,我的高中文凭的父亲也不可能事业有成的,而且我的母亲在深圳短时间内自学了粤语和普通话,之后还自学认字和写字 。
在解释中国的差序格局时,费先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在这个网络里,费先生认为只有“礼”才可以维系每个人的关系,并在文中大量地引用孔子的话语和例子 。
费先生认为:“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总之,乡土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稳定的差序格局 。
在“男女有别”的一篇中,费先生认为:“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 。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 。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和“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深刻地展现了乡土社会的性心理,但是,我认为这在现如今已经改变了许多 。只是,男女之间多了些平等,并没有“有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