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和千足虫的区别

【蜈蚣和千足虫的区别】蜈蚣和千足虫的区别:科目分类不同、外观不同、生活习性不同 。
生活习性:千足虫喜欢阴湿的地方,一般生活在土块、草坪土表层以及方块下面,或者是土缝中,而蜈蚣喜欢生活在多沙土地区和丘陵地带,白天会潜伏在墙角边、成堆的树叶、腐木阴暗的角落中;
外观不同:蜈蚣体型呈扁平长条形,全体有二十二个环节组成,而千足虫体型呈圆柱形,头后的三个有一对足,其他的体节都有两对足;
科目分类不同:千足虫是属于倍足纲、马陆种,而蜈蚣属于唇足纲、蜈蚣种 。
千足虫在世界上大约一万种,非洲巨人马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千足虫,体长可达到三十八厘米,身围直径为四厘米,身体黝黑光亮 。当被触碰后,它的身体就会立马扭呈螺旋状 。千足虫以凋落物、朽木等植物残体为食 。
蜈蚣是一种陆生节肢动物,身体是由很多体节组成的,每一节上都长有步足,所以称之为多足生物 。该物种在夏天是比较常见的,它还是一种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较广,特别喜欢捕食各种昆虫 。
千足虫和蜈蚣的区别是什么?千足虫和蜈蚣的区别:科目分类不同、外形特征不同、生活习性不同 。
一、科目分类不同
千足虫
千足虫属于倍足纲
千足虫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倍足纲,体节组成 。
千足虫学名是马陆、千脚虫、秤杆虫 。
蜈蚣
蜈蚣属于唇足纲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 。
蜈蚣学名是蜈蚣,又名天龙、百脚、吴公 。
二、外形特征不同
千足虫
马陆属于无脊椎动物,倍足纲,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 。头部有触角1对,大颚1对,小颚1对 。眼为聚眼 。躯干近20节,第1节与头部愈合,第2~4节各有1对步足和1对气孔,自第5节开始,各有2对步足和2对气孔 。一般在第5、7、9、10、12、13、15~19节两侧各有臭腺孔1对 。
蜈蚣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9cm~17cm,宽0.5cm~1cm 。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 。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2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1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 。
三、生活习性不同
千足虫
千足虫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层、土块、方块下面,或土缝内,一般白天潜伏,晚间活动 。
蜈蚣
蜈蚣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 。
千足虫与蜈蚣有什么区别主要区别有,科目分类不同、外形特征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目分类不同
1、千足虫
学名马陆,又名千足虫、千脚虫、秤杆虫 。属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倍足纲、马陆种 。
2、蜈蚣
学名蜈蚣,又名天龙、百脚、吴公 。属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唇足纲、蜈蚣种 。
二、外形特征不同
1、千足虫
体长2~280毫米 。体节两两愈合(双体节),除头节无足,头节後的3个体节每节有足一对外,其他体节每节有足2对,足的总数可多至200对 。一般雌虫可以长750只脚,是世界上脚最多的生物。除头4节外,每对双体节含2对内部器官,2对神经节及2对心动脉 。头部有触角1对,大颚1对,小颚1对 。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 。身体常卷曲成盘状 。
2、蜈蚣
呈扁平长条形,长 9cm~17 cm 。全体由 22 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 。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 1 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 2 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 1 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 。质脆,断面有裂隙 。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 。
三、生活习性不同
1、千足虫
性喜阴湿,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层、土块、方块下面,或土缝内,一般白天潜伏,晚间活动 。如遇到危害或马陆受到触碰时,会将身体卷曲成圆环形,呈“假死状态”,间隔一段时间后,复原活动 。多食腐殖质,有时也损害农作物 。它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嫩叶,除草坪外受害植物还包括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蕨、海棠、吊钟海棠、文竹等一些花卉植物 。
2、蜈蚣
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角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 。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类,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 。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