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是第几名

榜眼是指第二名,是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即黄榜或者叫“金榜”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
据《称谓录》记载:“榜眼名目,始于北宋 。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 。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 。”
北宋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始分三甲 。一开始殿试设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称为状元 。凡眼睛,人们认为必成双成对,于是将黄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统称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称作榜眼 。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将进士第二人号称为榜眼 。到南宋时期,将探花的称谓专属第三名,而榜眼也成为进士第二人的专用名称 。


古代科举考试中在殿试上考中的进士,前三名分别叫什么?是的 。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
状元、榜眼顾名思义都好理解,元为首,眼在其下 。但探花一词的来历颇有趣味 。
自唐中宗开始,新科进士放榜后由政府组织一场庆祝宴会,地点指定在长安当时著名的公园-曲江以示祝贺 。
又因为时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烂漫之时,又名“杏园宴” 。宴会开始前在今科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以助喜庆,遂称为“探花郎” 。
扩展资料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
2、进士
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
3、状元
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
4、会元
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
5、解元
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
8、贡士
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中国古时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那第四至第十又叫什么?叫做进士 。
古代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结果的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 。具体分为三甲,一甲只取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剩下的分在二甲和三甲,殿试中榜者都称为进士 。
“状元”、“榜眼”、“探花”都只是一种俗称,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
扩展资料:
殿试: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 。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
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定出名次,相比之前的考试,殿试内容相对轻松简单,并且一般不再淘汰人,殿试中榜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百度百科—殿试
古时考取功名,榜眼位居几位?状元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 。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 。因历朝历代多
状元
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 。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和、张謇等 。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