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炼字艺术例说( 五 )


举出1 ~2个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一、“到”与“绿”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王安石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其中“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
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
此时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
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
二、“一”与“半”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
译文:
山中的秋风吹来丝丝凉意,白松中的露水打湿了衣服 。
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一个僧人站在竹房中 。
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 。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 。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 。
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写完他就继续赶路 。
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 。
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 。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 。
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 。
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
三、“德”与“风”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
译文: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赞扬先生的高风亮节 。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把它给友人李泰伯看 。
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
范仲淹听后,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风”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对严子陵崇敬的意思 。
范仲淹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并以一千两银子作为酬答 。
四、“推”与“敲”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译文:
隐居的地方邻居稀少,人迹罕至,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蜿蜒进入园中 。
月夜造访,轻叩柴门,惊动了池边树上栖息的鸟儿 。
走过小桥,眼前是色彩斑斓的原野,座座石山在月光下浮起蒙蒙夜雾 。
我暂时离去,不久还会重来,一定不负拜访幽居的期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