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 。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课文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和结局特殊身份:本是穷人,却把自己归为富人,是一种特殊人,注定悲剧结局,写出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 。
原文引用:“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
地位:卑微,属于社会的底层 。
原文引用:“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
结局:孔乙己最后死了 。
原文引用:“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扩展资料:





1、简介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
2、历史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 。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撅,革命成果被窃夺 。“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于昏沉、麻木状态 。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 。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 。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
3、创作历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乙己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对社会的批判,对孔乙己这一类迂腐守旧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黑暗的若有若无的希冀 。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
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
《孔乙己》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
扩展资料: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