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七 )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六引钱文登:一意反复到底,中间生枝生叶,愈出愈奇 。[1]
归有光《文章指南》:作文须寻大头脑,立得意定,然后遣词发挥,方是气象浑成 。如韩退之《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以“盲”字贯说,苏子瞻《留侯论》以“忍”字贯说是也 。[1]
储欣《唐未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卷二:博浪沙击秦,一事也圯桥进展,又一事也 。于绝不相蒙处,连而合之,可以开拓万古之心胸 。[1]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五:子房不能忍,老人教之能忍,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文至此,真如独茧抽丝 。[1]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此篇以“忍小忿而成大谋”一句,发由黄石授书之意 。虽未必合于当日事情,但能忍不能忍之间,实为刘、项成败之案 。说得中寲 。且以黄石为秦之隐君子,卓识不刊 。可唤醒世人狂惑 。文字之佳,又其余事耳 。[1]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人皆以受书为奇事,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撤开,拏定忍字发议 。滔滔如长江大河,而浑浩流转,变化曲折之妙,则纯以神行乎其间 。[1]
留侯论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古文观止·留侯论》译文与赏析 留侯论
留侯论
北宋·苏轼
【题解】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其家族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张良力求为韩复仇,力图反秦 。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后人将其作为智谋之士的代表 。本文并非评论张良的一生功绩,而是从他当初的“不忍”转变为“忍”的事实,说明“忍小忿而就大谋”的道理 。
【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54],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55],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56],而其志甚远也 。
【注释】
[54]过:超出 。节:志节,指志向和气概 。
[55]卒然:突然 。卒,同“猝” 。
[56]挟持:指志向,抱负 。
【译文】
古代所谓的英雄豪杰人物,必定有超出凡人的志向,能容忍一般人无法容忍的事情 。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会拔出刀剑,挺身去搏斗,这称不上是勇敢 。天下那些真正勇敢的人,当面临意外时不会惊慌失措,当无缘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会发怒,这是由于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高远 。
【原文】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57],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58] 。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获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
【注释】
[57]圯(yí):即桥,古代楚方言成桥为圯 。
[58]鼎镬(huò):古代残酷的刑具,借喻以暴力待人 。
【译文】
张良从桥上老人那里得到兵书,这件事非常怪异;但是又怎能断定这位老人不是秦时隐居的高士,特意出来试探张良的呢?观察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自己意见的,都是圣贤相互警告劝诫之意;但世人却不明白这些,以为那老人是鬼怪,这是不对的 。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那本兵书上 。当韩国灭亡的时候,而秦国正强盛,秦国用各种酷刑迫害天下贤士,那些平白无故被杀戮的人多不胜数 。这时即使有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都无能为力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发锋是不好硬碰的 。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 。
【原文】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59],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60]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