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祖先是谁 民族回族的祖先叫什么名字

“景泰辛未年秋月望日,会稽山樵马欢述 。”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最后一次校对完成后,落款收尾,为自己多年的海上经历做了总结 。
这位老人名为马欢,是明朝初年一位出身“回回人”族群的“通事” 。这部由他口述、经其同僚抄写的著作,便是后世了解“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最重要的一部史料——《瀛涯胜览》 。
马欢随舰队亲历过三次下西洋 。
分别是第四次(始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至永乐十三年七月,1415年)、第六次(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永乐二十年八月,1422年)和第七次(始于宣德六年十二月,1432年,至宣德八年七月,1433年) 。在第七次下西洋时,马欢和另外几位穆斯林职官奉太监洪保之命出使麦加,顺道朝觐 。
马欢是一名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即今天回族的重要祖先来源 。在明代,承接元代对外交流的“回回人”是明朝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在航海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
基于已有的一系列研究,笔者以马欢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记录者为案例,简要展示“回回人”作为个体和族群在“郑和下西洋”这段大历史前后扮演的历史角色 。
马欢的成长背景
首先来回顾马欢所属族群——“回回人”的概况 。以穆斯林为主的“回回人”大多祖籍西域,他们的先祖在成吉思汗西征期间被蒙古人从原籍地强制东迁,从而定居中国 。
由于教门传统尊重商业,加上日积月累的多民族共同生活使得他们兼通多种语言,这些“回回人”在元朝的商贸与外交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中国传统“重农抑商”风气也有所填补,是重要的“中介族群” 。
随着他们在中国定居,在保留原有文化传承(例如宗教信仰)基础上,“回回人”实现局部本土化,例如汉语姓名和诗词撰写 。
元末乱局频发,“回回人”遭到多重迫害,为此他们中相当大一部分人被迫流离失所,成为动荡中牺牲品 。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反对异族统治的“大义”,同时承接前朝的合法性,朱元璋采取两种政策:
在法理上,他宣称明朝承接了元朝的法统;对留在内地的蒙古人、回回人和其他族群的色目人(例如党项人),采取严厉的限制措施,例如不准他们“自相嫁娶”,要求他们与其他族群联姻 。
郑和与马欢这对“回回人”出身的上下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 。郑和原名马三保,出生于1371年,云南人 。14世纪80年代明朝在云南打败元梁王,本地居民遭受相应的报复——有的逃难,例如马三保兄长;有的惨遭阉割,成为各级官府的宦官,例如马三保本人 。
马三保被阉割后更名马和,服务于燕王,在姚广孝门下学文 。因为这段经历,他在保留穆斯林家族记忆同时,被动接受“三宝”并修习佛教知识,成为宗教边界模糊的典型案例 。
朱棣夺位后,他给马和赐姓“郑”,这便是“郑和”的由来 。郑和因为遭遇阉割,终身未婚无子,为方便财产继承,在他的请求下过继亲侄为嗣 。
现今散居中国江南、云南和泰国北部的郑姓回族,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郑和宗法上的后裔 。

回族的祖先是谁 民族回族的祖先叫什么名字

文章插图
马欢,字宗道,籍属会稽(今浙江绍兴),出生于1380年前后,“回回人”出身 。马欢常年从事军职,成长于“西域”文化体系中,其汉文书写水平相对同僚较薄弱,以致《瀛涯胜览》实际上是在自己口述后,由同僚协助抄写而成的 。
如果不是这场盛大的航海行动,马欢很可能和绝大多数留守全国各地的回回人一样,要么从事“军职”,让一代代子孙相传承下去;要么待在四夷馆,帮朝廷翻译在当时具有广泛流传意义的波斯语;或者留在钦天监,从事天文观测,为朝廷提供可靠的星象分析 。
抑或与个别“回回人”后裔一样,逐步淡化族群记忆 。但郑和远航改变了他的一生,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进一步交流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
回族的祖先是谁 民族回族的祖先叫什么名字

文章插图
马欢的三次出海
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招募一批有穆斯林背景的随行人员,以此辅助舰队在航海沿线穆斯林国家的外交行动 。经历三次出航之后,此次郑和奉诏筹备第四次远航行动 。
马欢因“通番语”(包括波斯语与阿拉伯语)被举荐到郑和舰队之中,以通事的身份参与“通译”这项重要工作 。在“郑和下西洋”的进程中,翻译官的作用相当大,尤其是通习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两大语言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