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写作——从《科学写作指南》的翻译谈起

《科学写作指南(第二版)》是美国科学写作 领域的经典之作,作为美国科学作家协会的官方 指南,也是美国科学写作硕士课程的教材和各类 相关培训的重要参考书目 。美国科学作家协会评 论这本书“是教授和学习有效的科学写作最好的 指南,对于科学写作者、科学写作和科学新闻领 域的学生、教师,以及对科学传播感兴趣的科学 家们来说,都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资源”[1] 。本文基 于《科学写作指南》(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的翻 译过程,思考和探讨科学写作者、有效的科学写 作等问题,以期为有志于或已经在从事科学写作 的人,提供一些借鉴 。

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写作——从《科学写作指南》的翻译谈起

文章插图
图1《科学写作指南》(科学出版社,2021年9月)
一、谁是科学写作者
过去及当前,科学采访人员都是科学写作的核心群体 。这与19世纪中叶科学的职业化进程密切 相关 。科学的日渐专业化使其越来越超出大众所 能理解的范围,职业化的科学家无暇开展面向公 众的科学传播,由此,专门面向公众进行科学写 作的需求应运而生,在当时的主要媒介(报纸和 杂志)为公众撰写科学文章的人成为了早期的科 学写作者,即科学采访人员(及一些科技编辑) 。美 国科学作家协会即由一群科学采访人员发起成立,其 发展宗旨为“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提供关于科学 的准确信息”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中国科技新 闻学会涵盖了我国科学写作的大量群体,尤其是 科学采访人员、科技编辑 。
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科学传播与普及 的社会需求和认知度的不断提升,使得科学写作 者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
一方面,一些科学采访人员和科学写作者逐渐脱 离实体机构成为自由撰稿人 。在美国科学写作群 体中,这部分人逐步成为中坚力量,美国科学作 家协会的现任理事会成员有一半是自由撰稿人 。《科学写作指南》的作者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由 撰稿人 。
另一方面,热心科学传播的科技工作者再度 回归,是科学写作领域最可喜的变化之一 。2017 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科研人员 普遍认为有必要参与科普创作,近半数被访者有 过科普创作经历[2] 。2018年后,我国科研人员的 原创科普图书不断出现在科普图书畅销榜上就是 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此之前,榜单上基本为国外 引进图书 。我国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科普图书 也多是科学家结合自身科研领域创作的面向公众 的原创科普图书,如《“天”生与“人”生:生 殖与克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基因的故 事——解读生命的密码》(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等 。
此外,专注于科学写作的民间力量呈现蓬勃 之势,并呈现许多新的特征——与新媒体密切结 合、综合运用各种新的科学写作形式、致力于满 足新时期公众的科普新需求等 。果壳(致力于让 科技兴趣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的重要元 素)、Sheldon科学漫画工作室(将前沿的科学知 识和有趣的故事变成漫画、动画和绘本)、知乎 科学(看科学多热闹,向广大公众分享可信赖的 科学知识和科普常识)、星球研究所(深耕地理 科普领域,开展新媒体、图书、音视频等综合内 容创作)等正是这些力量的典型代表 。
科学写作者群体的多元化,科学写作形式、 载体的多样化,为科学写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前 景 。由此,在翻译《科学写作指南》一书时,我 们充分考虑了国内外科学写作领域的不同特征, 确定了这一更具广泛意义的书名 。
二、如何开展有效的科学写作
《科学写作指南》聚集了40多位美国最优秀 的科学作家,他们大多曾以杰出的科学/医学写 作和报道获得重要奖项,并为热衷科学写作的学 生和新进人员进行培训授课,在科学写作的实践 和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 。在书中, 他们对科学写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分享,充分讨 论21世纪科学写作面临的挑战,并给出详细和 实用的指导性建议,包括:如何习得必备的科 学写作技能、如何为不同的媒介进行科学写作、 如何以不同的风格进行科学写作、如何就不同 的主题进行科学写作、如何在不同机构开展科 学传播,等等 。结合全书的翻译及相关研究, 以下试图就如何开展有效的科学写作进行一些 总结概括 。
(一)做好充分准备
科学写作是面向读者的,“写给谁”,是科学 写作者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 。与科学写作者群体 相比,读者群体显然更加多元化,以《全民科学 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依据, 有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 和公务员等五类重点人群;以不同的媒介形式为 依据可分为(大型、小型)报纸、(大众、专业) 期刊、图书、广播电视及网络读者,等等 。洞悉 不同读者对象的阅读偏好、知识储备、认知能力 等是好的科学写作最初的准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