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人的行为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关键时间,一方面 , 由于幼儿思想意识尚未成熟,还不能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却不会分辨是非、对错 , 经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如:“偷拿”幼儿园或小朋友的东西,只是因为太喜欢了,自己却没有 。如果成人不注意引导,坏的习惯一旦形成 , 便难以改正 。另一方面 , 行为习惯虽然已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但并不象成人表现得那么深刻、定型,如果趁早采用恰当方法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完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幼儿的自我控制较差,经常出现“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情况,如果善于在幼儿每次的“反复”中,发现点滴的进步,给予一份肯定 , 幼儿就会多一份改正的信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 。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 , 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 , 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 。通过欣赏诗《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 。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 。如:“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 。教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 。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 , 让孩子明确理会 。2、 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 , 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 。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 。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 , 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 。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 。同时 , 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 , 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 。3、环境熏陶 , 形成氛围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 。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 。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 。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 。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 。其次 , 注重环境的创设 。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 。如在水池旁边画一幅画,告诉孩子在讲卫生的同时要节约用水;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让孩子明白不挑食,爱惜粮食才是好宝宝等等 。二、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1.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 ,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更要耐心 。讲道理时我们要把握两点:首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幼儿讲清楚 。其次,要具体 , 讲明白 。如:要求幼儿对人有礼貌 。幼儿对“礼貌”的意思还不是很明白,我们就要告诉幼儿见到大人要打招呼 , 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那样也是不礼貌;早上来幼儿园、晚上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如果不问好、不再见也是不礼貌……必要时,老师还可以进行示范 。通过反复地讲解和示范,使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认识,促成习惯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一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 。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 。如早上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时要向对方说“对不起”;离园时要与老师和小朋友说“再见”;晚上入睡时要求幼儿与父母道声“晚安”……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质时,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玩具、自己洗脸、刷牙等 。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经常手把手地、不厌其烦地教 。同时,通过借助教具练习、口头表扬、奖励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其掌握,形成良好习惯为止 。3.榜样教育,巩固形成 幼儿在活动中,常会因排队发生推挤,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等现象 。对此,教师采取的口头说教收效甚微,且幼儿易旧病重犯 。这时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如:幼儿喜爱的故事《小红花找朋友》、《孔融让梨》、《三只蝴蝶》、《谢谢小猴子》等 , 让故事里爱护桌椅的姑娘,关心爱护别人的孔融,团结友爱的三只蝴蝶,活泼可爱的小猴子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景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上,并在大脑中留下我也要像小姑娘、蝴蝶、小猴子、孔融那样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友爱谦让的印记,从而使其在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受到教育 。并让幼儿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 。再如进餐时,针对个别幼儿不爱惜粮食 , 不吃疏菜和挑食等现象,可选用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儿歌《下巴上的洞洞》、古诗《锄禾》等培养幼儿不讲享受,热爱劳动 , 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 。这样使幼儿在各种榜样的影响下慢慢地接受和掌握正确的做法,并形成一定的规律 。4.讲究方法,因势利导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需要教师、家长正确地指导,慢慢地引导,使其明辨是非 。但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一味的责怪,只会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不容忽视的环节,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是:实现家园相互配合 , 同步教育 , 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这也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谓“家园配合,同步教育”主要是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 , 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这是家长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 , 帮助家长提高教养孩子的水平是为了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是为了使家园能配合一致地进行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 。我们多次利用家长会、个别谈话、家访、专家介绍等形式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家长园地上每周一篇有关文章,为家长提供了行动指南 。它在幼儿礼仪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家长对照这些要求去做,就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开展家长会、宣传栏、是完全必要的,但光做这些工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搞好家园间的经常联系与沟通,需要深入细致、个别化的家长工作 , 方能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以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四、 家园沟通的意识 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 , 幼儿园老师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 。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 。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 , 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 , 孩子成了“小皇帝” 。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 , 必须同步调,同方向 。一方面,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 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 。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 , 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经常相互沟通情况,才能达到一致教育幼儿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经常将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相互交流,共同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相互反馈教育效果 ,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共识,达到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沟通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双方做出努力,其中幼儿园应起主导作用 , 因为幼儿园是专门的教养机构 。幼儿教师应主动创造条件,排除家长的种种顾虑,打通沟通渠道,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共同努力 。五、帮助家长提高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 。什么是习惯呢?就是人们在不断地重复中逐渐巩固下来的、在一定情境中会下意识地出现的某种行为 。行为习惯包括人在学习、生活、道德实践中无意识地自然出现的行为方式 。习惯的养成,是在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动力定型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 。幼儿年龄越?。?肌体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 。因此,使幼儿开始进入规律的生活,并注重提早对他们进行各种良好行为 。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幼稚时期对儿童一生非常重要,所以幼稚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教育,儿童在这个时期关于习惯、知识、言语、思想各方面都打了很深的根基 。倘若在这个时期,根基稍梢不稳,将来要想建造健全的人格,也就不可能了 。”而当1岁半~3岁的孩子自信心萌芽时,对家人的帮助表示拒绝,要“我自己……”,许多家长都会以“你太?。?恍校 钡睦碛?,和包办代替的行为所扼制 。为引导家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给孩子自信,并克服对孩子过度保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帮助家长提高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 。
学前儿童日常行为教育的组织方法如下:
1.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在幼儿阶段不需要孩子认识多少字,数会多少数,应该让孩子多动手,多动嘴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 。
我们双语幼儿园的老师们会教孩子怎么穿鞋子和洗手洗脸等琐碎小事,例如:“我们的老师会顷纤教孩子一步步穿上鞋子,然后把鞋子给他脱掉,让孩子自己进行穿鞋;我们的老师会交给孩子怎么洗脸,洗完脸之后如何用毛巾擦拭等等保洁..
2.感知和认识安全知识
生活中经常怕孩子碰到暖瓶 , 我们双语幼儿园的老师开发了这样一个实验,老师会用一杯冷水和一杯适当的热水进行如下活动,让每一个孩子把手伸出来;
先用冷水和热水(适宜温度)浇一下他们的手,从而让他们知道”热“,太热会烫伤,暖瓶的水不能动 。同样的列子有很多,这样会让孩子的记忆会更深刻!
3.培养幼儿社交能力
发挥幼儿的小主人公精神,放手孩子,让孩子走出去;或把别家的孩子 , 社区的人们请进来;在公共场合介绍幼儿,引导幼儿主动与手乎梁人接触,从而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4.培养幼儿礼貌、谦让 , 要有同情心
培养孩子在生活对人要有礼貌,不讲脏话,懂得谦让 。幼儿园的'滑梯、蹦蹦床 , 玩的要有顺序,不抢不打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条件比较优越,家里地位高 。事事宠着、顺着,心中只有自己,缺乏同情心,不合群,不会关心别人毕运 。
这样下去性格会孤僻、自私 , 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后在生活中不会和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也是至关重要的 。
5.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如何做好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首先要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这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前提 ,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幼儿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
如 : 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造型,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 , 而需要二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融合进去,这时二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
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 , 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