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泾县籍大学者胡朴安对于家乡宣纸的来龙去脉,有较为专业的了解和研究。以胡朴安的看法,宣纸的历史“源于唐、发于元、兴于明、盛于清”。
这个说法,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早在唐代,宣州就能生产纸张。只是这个“宣纸”,跟后来成为书画纸翘楚的宣纸,已然是两种概念。唐代宣州生产的纸张,主要成分应是麻类植物或楮皮,虽然当时楮树和青檀不分,可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唐代的宣纸含有青檀和稻草的成分。那时候的宣纸,只是表明地理概念,不能定义为现代意义上的宣纸。现代宣纸的定义,应是以青檀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的书画纸,它的出现,比较确定的说法,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甚至可能早一些。
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世襄等人对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张即之《华严经》册的实物分析,经册材料系用青檀皮加稻草制作的宣纸;李公麟的一些书画用纸,也是含青檀皮和稻草成分的宣纸。这表明,在北宋时期,已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宣纸。
现代宣纸的兴旺,应在南宋和元朝。宋朝南迁临安之后,社会生活各方面发展很快,经济水平已居当时世界前列。南方政权有重视文化的传统,书画之风兴盛,对高质量书画纸的需求很大,宣纸生产工艺提高很快。这一时期,是宣纸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元代统一后,书画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以王蒙、吴镇、倪云林、黄公望等为代表的画家,提倡泼墨豪放写意山水技法,突破了传统绘画用纸需求,发墨和洇彩效果好的宣纸更受欢迎,生宣纸的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文献表明,元代宣州一带曾生产一种“白鹿纸”,质坚洁白,性柔润墨,被公认为当时的名纸。“白鹿纸”中有没有青檀皮的成分?史料没有说明。依照当时的社会习俗和风气,造纸相关的原料、配料、工序等等,都是讳莫如深。除“白鹿纸”外,元代宣州一带还有诸多品牌和品种,比如彩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明仁殿纸、假苏笺、观音帘纸、鹄白纸等。
文章插图
【晒青檀皮和沙田稻草】
元朝之时,泾县应有了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纸张,这也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宣纸概念。宣纸的口碑是慢慢传扬开的,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纸张的原料是青檀皮,只知道泾县生产的一种纸非常好,很适合书画。那时候,泾县的纸并不被称为宣纸,而是以特色和规格命名。一直到明朝时,又有了“宣纸”的说法,不过定义尚不确定:有的指宣城一带生产的书画纸,有的指宣德年间朝廷定制的高档书画纸。“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明宣宗执政时间虽短,但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整顿吏治,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促使诸多制造业达到了很高水平。“宣德”在很多时候,可以视为一种几近极致而严苛的朝廷标准,象征精益求精的工艺,“宣德炉”“宣德瓷”“宣德纸”等,都带有这样的意味。宣德纸的产地似乎没有确指,依零星的相关资料来看,主要产地应在黄山一带,是连七纸、奏本纸、榜纸,以及洒金笺、五色笺、磁青笺等加工过的纸张和信笺的总称。其中的连七纸就产于泾县。各地的优质纸进贡到朝廷后,经过再加工,冠之以“宣德纸”。
宣纸,有没有可能是“宣德纸”的简称?也有这种可能性。有人以为,朱瞻基庙号为“宣宗”,本身就带有一个“宣”字,若是将“宣德纸”简称为“宣纸”,再正常不过。况且,唐宋之时的宣州(城)郡,至明朝时,已改称为宁国府。若以“宣纸”来称谓本地生产的纸张,似乎不太吻合。这种看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也可称为一家之言吧。
文章插图
【当今宣纸制作场景】
不管怎么说,明朝末年,产自皖南的“宣纸”已名震遐迩了。自明董其昌创南宗画派之后,后来的诸画家均以纸为画底。宣纸为什么后来居上?除了宣纸质量上的优势之外,还跟宣纸所在地皖南的经商风气有关系。明朝中后期的皖南,外出做生意的人很多,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的商人,不仅在东南一带赚得了大批财富,还自觉地将家乡的文化产品在各大城市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宣纸店、文房四宝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据北京泾县会馆录载,清代前中期就有不少宣纸厂家在北京开设纸号, 仅嘉庆十一年(1806)北京泾县会馆《捐修义园文》载义捐纸号就有六吉号、永聚号、义合号等12家。
- 华佗|张仲景在华夏百位名人榜单上排第15位,他后人都有谁,现在都干啥
- 贾雨村出场|骆玉明说红楼 | 人物
- 青岛西海岸新区科协|西海岸新区启动碳达峰宣传活动计划在10个单位进行巡展
- 遗址|在元代遗址上种菜谁来管?
- 黄丕烈|99岁版本目录学家,一辈子“泡”在图书馆,被誉为“古籍活字典”
- 中国将在非开展“百企千村”活动
- 蓝柑糖浆|沙滩鸡尾酒
- 给爸爸的信|一场特殊的遗物展览正在举行
- 技艺|在0.3毫米的白银上“作画”!两代“非遗人”的传承
- 筋斗云|孙悟空为何打死六个凡人?把他们的名字连一起,你会发现一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