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笔下看人性,祥林嫂:中国乡土的弃妇形象,为何总被笑话?( 二 )
文章插图
不过,不幸的是,她并没有等来幸福,而是两度失去丈夫,最终在跨年之际,悲惨地结束了一生。
而她的死,和冷漠的社会环境自然是离不开关系,人性戕害将她一步步逼上了绝路。在她的周边,无不是一群冷漠、麻木地“吃人”者和刽子手,尤其是鲁镇上的那群男人和女人。
比如鲁四老爷,一个冷酷无情、道貌岸然的“吃人”者、“道德君子”。祥林嫂在世的时候,他从未给过她好脸色,但凡见到她,都是皱眉,一次比一次厌恶。
文章插图
当他得知祥林嫂被抓走的时候,他骂道:“可恶,然而……”
但是,从他口中蹦出来的这“可恶”一词,并非是为祥林嫂打抱不平,而是觉得对方“打狗不看主人”,认为自己的威严受到了侵犯。
又如他告诫别人说,祥林嫂很脏,祭祀时却不可以让她碰任何东西,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然而,他却天天吃着祥林嫂烧的菜。
文章插图
为何如此?说白了,就是因为想要省几个工钱,拿祥林嫂一人顶几人用而已。正如文中所说: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在道德义气和利益之间,鲁四老爷显然选择了利益。他口口声声的道德礼义,最后到头来也不过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市井小民。
直到祥林嫂死去的时候,也丝毫没有同情,反而高声骂她是个“谬种”,死得不是时候。
如果说鲁四老爷不是什么善茬之人,是显而易见。那么,像四婶这样的,看似温和无比的人,同样也是“吃人”者。
比如在她眼中,祥林嫂是个能吃苦耐劳的、安分守己的女人,当她听到祥林嫂悲惨的人生故事的时候,虽然也曾眼眶泛红,泛起一丝同情之心。
文章插图
但是没过几日,她便对干活似乎没有之前麻利的祥林嫂而感到颇为不满。
所以,那是兔死狐悲吗?当然不是,那是同类更为相轻。
又如当祥林嫂主动地去搬烛台,拿祭祀的碗筷,却被四婶冰冷无情地一一拒绝了: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捐了门槛回来,准备被接纳,却被四婶一声喝断,打破了所有期望。
文章插图
当祥林嫂为此而变得精神失常之后,她甚至还略显慈悲地表示: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
钱钟书曾说过那么一句话: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淨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对此,深以为然。
四婶,俨然也是个活脱脱的吃人者形象,只是相对而言,没有那冷酷无情的鲁四老爷来得“难看”,本质都不过是丑陋不堪的。
03 年少不懂祥林嫂,长大才发现你我皆活成了祥林嫂
年少上学的时候,每每读到祥林嫂,总觉得她是个可悲可怜的人,对其深表同情。
文章插图
但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我们都是可怜人,你我皆不过是祥林嫂的一个缩影写照,我们都不过是用“五十步笑百步”。
从个体本身来说,祥林嫂并不是一个只会逆来顺受的女人,她也曾有过自己的追求,也曾做过反抗。比如为了反抗再嫁,她曾经:
“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然而,她的这种“反抗”,并不是彻底的,更甚者说恰恰体现了根深蒂固的奴性。实际上,她想要走的路,并不是一条通往生活与希望的路,而是通往“死亡”的路。
- 鲁迅逝世当天,制作石膏遗容时粘下20根胡须,如今成一级文物
- 鲁迅、许广平与朱安三个人的故事,总有一人是配角!
- 余华:我当年唯一讨厌的作家是鲁迅,直到36岁才幡然醒悟
- 文字狱历朝皆有,为何清朝最多?鲁迅这句话一针见血
- 这个鲁迅等作家成立的组织做了哪些事,引得国民党当局秘密捕杀
- 穷秀才中状元,亲戚来道喜,他赠一副对联道尽人性,众人羞愧离去!
- 参观完这个小博物馆,我发现乾隆不傻,光绪不晕,鲁迅家不冤
- 民国女神级演员,自尽后10万市民自发为她送葬,鲁迅提笔为她著文
- 少年读不懂鲁迅,人到中年才知道,我们都是闰土
- 读懂了刘慈欣的《三体》,你就读懂了人性的丑恶与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