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善:散文写作需要全身心扎根生活
【李育善:散文写作需要全身心扎根生活】在我看来,从古至今散文始终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记录和记载。这份“真”,是散文最宝贵之处。
散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现存最早的作品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其语言十分简洁。“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短短几句,既是古人对于农事的关切期盼,又表现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真实地写照出古人生产劳作的一个细节、一个侧面。
这一文体历来备受推崇,从先秦诸子之作、两汉政论与历史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明清唐宗派、桐城派,无不朴素真挚、灿若星辰。但近年来散文颇受到“冷眼”,尤其在现在的网络时代,复制粘贴成为一种恶习,如果散文写作者不善于挖掘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那么,在春花秋月、物转星移已经被历代大家写遍,亲情友情爱情皆被歌颂数千年的形势下,散文写作者都应该封笔了。所以应从散文的“真”寻到它的根本,寻求它创作的前行之道。
散文写作,最要突出的是真,用真心真诚书写真实的生活。这也正应了索尔仁尼琴那句“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也正如谢有顺先生说的,真,一直是散文命脉之一。
从事散文业余创作近三十年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探索怎样表现散文的“真”。至今出版了四本书,自认为能吸引读者的就是一个“真”字了。“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我写亲情,写友情,写同学情,写同事情,都以真实打动人。而且我追求“真”的细节,以求得一份对现实生活的有分量的记载。因此在写亲情时,那些亲人,无论健在,还是仙逝,几乎都用的是真名实姓,那些都是我最亲近的人。这样写,就像跟他们坐在一起拉家常,时刻都不想离开他们。
这些“真”来源于生活。我是一个用心生活的人,也可以说是生活的一个贴身观察者。工作中、生活中、交往中,我真心实意面对一切,哪怕对一些反对立场上的人,我依然是真诚相待,这样,自己确实吃了不少苦头,可心里踏实。在这样丰富的冲突着的情境里,我把把这些生活里、工作里的人和事,用文字记录下来,用艺术的语言写下来,就是有真情实感的散文。不少人说,爱看我的文章,也许就是,我写的都是他们熟悉的生活,自然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散文也不例外,我对此更是深有体会。我是个业余写作者,本职工作是责无旁贷的,干好本职工作是第一要务。“干好”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用心“寻真”可能出现的那种隔阂与障碍。在乡镇工作的那些年,机关几十号人,几十个村子,管理难度很大。早出晚归,一门心思用在群众的事情上,如咋样致富?纠纷如何处理?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要脚踏实地去干,来不得半点虚头瓜脑。根本想不到是为了写作去体验生活了,现状逼迫你非干好不行。干啥的操啥心,只有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你才能用真心换来群众的理解和信任,群众的思想通了,一切工作也就顺畅了。像为修城市过境公路,群众嫌地价太低,可重点项目,又资金有限,那就先做村干部工作,再做组干部工作,最后一同深入各家各户做工作,终于达成共识。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时,想的是如何保证食品药品安全,执法中看到假冒伪劣食品,对那些人是恨之入骨。可看到个别无知的群众犯下的错,又很心疼,又很纠结。后来,离开那个工作环境,再反思那段生活,经常是,被工作中的人和事所感动。
群众给了我写作的源泉,就像柳青先生在黄甫村一住就是十四年,真心扎下去,融入到群众中去,把心都掏给了群众,群众心里话都对对他说了。不写都不由人,写出来了,心才能安然。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像《一个村子的选举》《食与药》等都是这样写出来的。
- 散文|陪伴母亲临终的日子
- 晏砚砚散文:我一次次试图复原的回忆,一次比一次更支离破碎
- 爆款文章有秘诀吗?写作大咖:这4点做到了,就能写出好文章
- 蔡东藩对中国历史写作的贡献,可与司马迁媲美
- 王有仁/面对松树
- 21岁瘫痪,31岁写作,59岁去世后捐赠器官,两个女人救了史铁生
- 茅奖得主刘醒龙亲历武汉抗疫,推出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
- 散文《冬日里的暖阳》|边检文苑 | a2932
- 虞佳带你了解《西游记》里的写作密码
- 青未了|父亲(散文)